太極推手的研究 向愷然
發表於 : 週一 9月 03, 2007 2:03 am
太極推手的研究 向愷然
轉載自:http://gungfu.myweb.hinet.net/F2.htm
練太極拳的人,誰都知道『架子』是『練體』,推手是『練用』,可是練體和練用,是不是兩回事呢?練體離不了十三勢,練用也離不了十三勢,除卻十三勢,就沒有太極拳,也沒有推手。
十三勢是:掤、履、擠、按、採、列、肘、靠、進、退、顧、盼、定。這也是誰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練太極拳的人和推手的人,是不是注意到每一個動作的十三勢呢?
當然有許多人知道,要在這方面注意的;但是,也還有不少人,祇知依樣畫葫蘆,不在這方面用心。不知在十三勢上用功的,敢說練體得不了體,練用也得不了用;因此十三勢歌上說:『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練架子,是練推手所用的體;練推手,是練架子所得的用。可說整個體,都是用;也可以說整個用,都是體。照這樣說來,練架子和練推手,不是沒有分別了嗎?有的,我把古人在太極拳理論中,屬於推手部分的條文,錄在下面,逐一加以注釋,再綜合起來,作一個總結。并將我個人研究推手的經過,寫在後面。
<太極拳經>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剛字是採取攻勢的意義,並非剛強之剛,也非剛勁之剛;例如推手的掤、擠的兩個動作,是採取攻勢的。柔字是採取守勢的意義,並非柔弱和柔軟之柔;例如推手的履、按的兩個動作,是採取守勢的。剛、柔不過是攻守對立的兩個代名詞,完全是用意的、用勢的,不是用剛強之勁來攻打的。
對方用是用掤、擠兩種攻勢來逼
,我用履、按兩種手勢去化解它,這個動叫做『走』。順、背是『得勢』與『不得勢』的區別;能保持重心,則得勢為『順』,失去重心則失勢為『背』
;例如我方用掤、擠去攻逼,意圖使對方失勢,這個動作叫做『粘』。又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是純採守勢的說法,學者不可誤認為是自己「不作主宰、緩急隨人」。須知,攻擊在人,應敵在我;我能隨敵緩急,從容應付而不失重心,可說已是太極推手之能事了。
又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又杳。
』太極拳就是一種軸心運動,所以<行功心解>上說:『身如車輪,腰如車軸。』既是身如車輪,則左重向左轉動,右重向右轉動,乃當然之理,容易明瞭;不過要練得嫻熟、得心應手,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又說:『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前三句皆是『引進落空』之意,就是說,他仰攻,我引得他更高;他俯攻,我引得他更深;他直進,我引他更長;
總之,就是順他的來勢,引向空處,不抵抗、不截擊。第四句是說明退不得,彼進我退,便是自促,都忌直進直退。<行功心解>說:『進退須有轉換』,便是說明不能直進直退的意思。例如摟膝拗步的進,必須兼帶左顧右盼的姿勢。倒?猴的退,也是一樣要向左右轉換。其他一切進退的動作,都是如此,因為轉換,就是以退為進,不是真退,真退就是敗了;所以古人拳譜有進、進也;退亦進也的說法。
<紀效新書>上也說:『步步向前,天下無敵。』
又說:『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就是說:推手須練到觸覺十分敏銳,就是一片鳥毛,一隻蒼蠅那樣輕微的東西,落到自己的身上也能察覺,不許它停留站腳,因為鳥毛不掉到平穩的地方,是不會停留的。蒼蠅的腳不能站穩,是不會收斂翅膀落下的,這是極力形容太極推手之?微
,?對不許對方借力的意思。這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論根據。
又說:『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是推手極嫻熟後的境界。推手的作用,主要是鍛練觸覺,術語謂之『聽勁』。就是利用兩手,尤其是十指的羅紋,探聽對方動作的意向和勁路,而我則處處意在敵先,使對方來不及防禦。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鑫有<太極拳譜>,關於推手,有兩句話說得很好,易云:『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神是利用我手上的神經,探知對方的來勢,再憑藉我的智慧,隱藏我的攻勢,這樣就到了『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
又說:『單重則隨,雙重則滯。』這兩句話,是練推手最要注意的,必須時時刻刻,用實際行動去體驗它。若不認識這個理論,根本談不到太極拳,祇停留在感性上的認識;不在推手上,下幾年苦功,也許談不到隨機運用。這兩句話解釋起來,卻是極不平常容易了解的,前面說過:『身如車輪,腰如車軸。』試想車輪著地,那有兩個重點?若有兩個,車子便推不動了!所以<太極拳論>上說:『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因有缺陷凹凸,便不能圓,不圓便雙重了。
有人解釋說,兩腳同時著地,兩手同時打擊,便是雙重,一手一腳是單重,這是極端錯誤的解釋。我們要知道,單重、雙重不在手式,而在內容;太極拳只是軸心運動,找著了軸心所在,則觸處成圓,處處單重。找不著重心,則觸處成滯,處處雙重。豈只兩腳兩手,就是一根指頭,也免不了雙重。陳鑫的<拳譜>上說得最好:『精練已極,極小亦圈。』凡圈皆有軸心,由軸心發出來的圈,便無缺陷出處,無凸凹處,那裡還有雙重。
又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太極是圈的中點,向外半弧為陽,向內半弧為陰,陽的作用為粘為攻,陰的作用為走為守,粘是走的準備,走又是粘的準備,所以下面緊接著說:『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又說:『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所謂陰陽、粘走、剛柔、粘連等等,都是攻守兩個動作的代名詞,攻裏已有守,守裏已有攻,所以謂之相濟,認識了這個,便等於懂勁,在懂勁的基法上做功夫,才能做到愈練愈精。
又說:『本是捨幾從人,多誤捨近求遠。』太極推手在隨機運化,本身不可有絲毫安排、等待的心思,這就是捨己從人。也就是說,要在本身確實做到圓活輕靈的地步,才可以隨人粘走,毫無障礙。但是很多人認為捨己從人四字,以為要從對方研究來勢,早安排一個如何應付的心思,這是捨己從遠了。
以上所標舉的,都是山右王宗岳所著<太極拳經>中,屬於推手的理論。這是太極拳最高深、最精確的學理,非細心體驗,不能有得。
<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發勁須沉著鬆靜,專主一方。』發勁須在推手時,發勁練勁,才能沉著,才能鬆淨,又必須在沉著、鬆淨的兩個條件下發出去的,才是內勁,不是拙力。
『專主一方』四字,看去好似很簡單,實際這裡面包含時間、地位、方向等三個要素,有一個不適合,便是沉著鬆淨的內勁,也是發不乾脆,因此必須在推手的時候,一方面準備接受發勁,不走不化,一方面專心按規律發出去,練手既熟,方能一觸即發,發無不中。
打手歌說:『掤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掤、履、擠、按是曲中求直的四個動作名稱。這四個動作裡面包含採、列、肘、靠、進、退顧、盼、定九個動作。說掤履擠按須認真,就等於說十三勢須認真,十三勢第一句『十三勢勢莫輕視』,就是要勢勢認真的意思,能主宰於腰,上下自然相隨,能相隨即能化解對方的攻勢,因此說『人難進』。十三勢歌第二句「命意源頭在腰際」,也就是這個意思。
又說:『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隨著對方的來勢,引向空處,引到我的出擊條件相合時,便行出擊。這引字有兩種意義,一是因勢利導,一是故露破綻,引他冒進,陳鑫<拳譜>上說:『虛籠詐誘,祇為一轉。』所謂虛籠詐誘,就是引進落空,這轉字就是出擊。
此中前輩說:『推手祇在不丟不頂中討生活。』不丟是不脫離對方的手,不頂是不抵抗對方的手,這中間包含沾連黏隨四種動作,沾黏是屬於不丟的,連隨是屬於不頂的,就是說對方進,我用連隨,對方退,我用沾黏。
這打手歌,雖是初步入門極簡單的法則,但不經口傳面授,那麼即使繪圖立說,千言萬語,也屬無益。所以十三勢歌有:『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就是要依據上述的法則去自修,君不依法則,自修也是徒勞。平江李昌羅<拳經>上說:『學而不練,負師之傳,練而無規,成藝之病。』可見練推手,必須重視這個法則。
以上僅就社會上最流行,為一般愛好太極拳者熟知的理論,加以簡單的解釋,因本人學識有限,所解未必正確,但敢肯定的向諸位同好保證,沒有一句話,不是秉承名師傳授,加以本人三十年實際體驗得來的。如今再將我實際體驗的所得,作一個結論,再將我三十年中,學習太極推手的經過,作一個簡單的敘述,以供愛好太極推手者參考。
我們練習太極拳,為什麼必須要練習推手呢?這問題很容易解答的,因為太極拳,有一百多個動作的實用價值,都得從推手中體驗出來。但是我們得認識,推手不等於打架,也不等於其他武術對打,切忌揪扭和不同的推打。
推手的方式,大略可分為四種類型,(一)單手定步(二)雙手定步(三)
活步(四)大履。單手定步的推法,現在練習得很少,認真說起來,初學入門的人,單推是必要的。練法雖簡單,兩人都以單手一粘一走,然對於初步的聽勁,和增強腰腿功夫,是很有幫助的。
現在流行的是定步雙推手法,以上所舉有關推手的理論條文,都是屬於定步雙推手的。這種推法,是增長功夫的基本練習,太極拳的實用價值,必須在這種推手的方法上,打下堅強的基礎。初學入門,但求上下一致,進退轉動圓活,動作步妨稍快。進一步研究,掤、履、擠、按,你粘我走,我粘你走,便不能太快了。太快則粘走都不踏實,每一個動作很容易忽略過去,跟找勁、聽勁的意義不符合了,這裡最緊要的訣竅有下列四點:
一、要慢:不問是粘是走,都得寸寸 節節找勁、聽勁,不輕易放過一分。
二、要圓:雙手最忌走成直角,在在處處須保持弧形狀態。
三、要定:這是定步推手法,祇許換步,不許走動,因推手的目的,是要在腰腿上打下堅強的基礎。對方來逼,只能用坐腿走腰的方法,去化走他的勢。習之日久
,腰腿自有功夫。
四、要近:凡找勁聽勁鍛練腰腿的功夫,都須逼近才能確實。
活步推手:進兩步,退兩步,彼此不變方向,我方掤進一步,擠進一步,彼方履退一步,按退一步。彼此周而復始,借此練習進退輕捷,惟須不變方向,才能練出腰腿功夫。
大履:進四步,退四步,彼此向四隅進退,我方掤進一步,肘進一步,擠進一步,靠近一步;彼方履退三步,向我後方轉一步,這一不包括採、列、按三個動作,因履退三步,故名大履。
無論是練習那種推手,最忌不按規則,和用力衝擊,更絕對不應該有勝負的觀念。上面所集各家有關推手的條文,雖各有其主要意義,不相含混,我們學習推手和研究推手的人,似乎都應該深刻了解、具體鑽研才對實際這是有必要的。
我們只認識一個條文去下手研,這一條鑽通了,其他條文都同時通了。這是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的道理。譬如一間房,本有幾個門可以出入,要進房的人,祇須走一個,不過這個門是必要的,得不到這個門,是永遠無法進入這間房的。我們還要知道這幾個門,沒有高下好壞的分別,從東邊來的走東門,從西邊來的走西門,就個人所接近的走。讀理論條文也是一樣,指認定那一條比較接近,容易體會,便從那一條下手鑽研,惟一要訣,就如獵犬追逐野獸,認定一頭,不得不捨。
轉載自:http://gungfu.myweb.hinet.net/F2.htm
練太極拳的人,誰都知道『架子』是『練體』,推手是『練用』,可是練體和練用,是不是兩回事呢?練體離不了十三勢,練用也離不了十三勢,除卻十三勢,就沒有太極拳,也沒有推手。
十三勢是:掤、履、擠、按、採、列、肘、靠、進、退、顧、盼、定。這也是誰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練太極拳的人和推手的人,是不是注意到每一個動作的十三勢呢?
當然有許多人知道,要在這方面注意的;但是,也還有不少人,祇知依樣畫葫蘆,不在這方面用心。不知在十三勢上用功的,敢說練體得不了體,練用也得不了用;因此十三勢歌上說:『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貽嘆息。』
練架子,是練推手所用的體;練推手,是練架子所得的用。可說整個體,都是用;也可以說整個用,都是體。照這樣說來,練架子和練推手,不是沒有分別了嗎?有的,我把古人在太極拳理論中,屬於推手部分的條文,錄在下面,逐一加以注釋,再綜合起來,作一個總結。并將我個人研究推手的經過,寫在後面。
<太極拳經>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剛字是採取攻勢的意義,並非剛強之剛,也非剛勁之剛;例如推手的掤、擠的兩個動作,是採取攻勢的。柔字是採取守勢的意義,並非柔弱和柔軟之柔;例如推手的履、按的兩個動作,是採取守勢的。剛、柔不過是攻守對立的兩個代名詞,完全是用意的、用勢的,不是用剛強之勁來攻打的。
對方用是用掤、擠兩種攻勢來逼
,我用履、按兩種手勢去化解它,這個動叫做『走』。順、背是『得勢』與『不得勢』的區別;能保持重心,則得勢為『順』,失去重心則失勢為『背』
;例如我方用掤、擠去攻逼,意圖使對方失勢,這個動作叫做『粘』。又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是純採守勢的說法,學者不可誤認為是自己「不作主宰、緩急隨人」。須知,攻擊在人,應敵在我;我能隨敵緩急,從容應付而不失重心,可說已是太極推手之能事了。
又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又杳。
』太極拳就是一種軸心運動,所以<行功心解>上說:『身如車輪,腰如車軸。』既是身如車輪,則左重向左轉動,右重向右轉動,乃當然之理,容易明瞭;不過要練得嫻熟、得心應手,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又說:『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前三句皆是『引進落空』之意,就是說,他仰攻,我引得他更高;他俯攻,我引得他更深;他直進,我引他更長;
總之,就是順他的來勢,引向空處,不抵抗、不截擊。第四句是說明退不得,彼進我退,便是自促,都忌直進直退。<行功心解>說:『進退須有轉換』,便是說明不能直進直退的意思。例如摟膝拗步的進,必須兼帶左顧右盼的姿勢。倒?猴的退,也是一樣要向左右轉換。其他一切進退的動作,都是如此,因為轉換,就是以退為進,不是真退,真退就是敗了;所以古人拳譜有進、進也;退亦進也的說法。
<紀效新書>上也說:『步步向前,天下無敵。』
又說:『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就是說:推手須練到觸覺十分敏銳,就是一片鳥毛,一隻蒼蠅那樣輕微的東西,落到自己的身上也能察覺,不許它停留站腳,因為鳥毛不掉到平穩的地方,是不會停留的。蒼蠅的腳不能站穩,是不會收斂翅膀落下的,這是極力形容太極推手之?微
,?對不許對方借力的意思。這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論根據。
又說:『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是推手極嫻熟後的境界。推手的作用,主要是鍛練觸覺,術語謂之『聽勁』。就是利用兩手,尤其是十指的羅紋,探聽對方動作的意向和勁路,而我則處處意在敵先,使對方來不及防禦。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鑫有<太極拳譜>,關於推手,有兩句話說得很好,易云:『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神是利用我手上的神經,探知對方的來勢,再憑藉我的智慧,隱藏我的攻勢,這樣就到了『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
又說:『單重則隨,雙重則滯。』這兩句話,是練推手最要注意的,必須時時刻刻,用實際行動去體驗它。若不認識這個理論,根本談不到太極拳,祇停留在感性上的認識;不在推手上,下幾年苦功,也許談不到隨機運用。這兩句話解釋起來,卻是極不平常容易了解的,前面說過:『身如車輪,腰如車軸。』試想車輪著地,那有兩個重點?若有兩個,車子便推不動了!所以<太極拳論>上說:『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因有缺陷凹凸,便不能圓,不圓便雙重了。
有人解釋說,兩腳同時著地,兩手同時打擊,便是雙重,一手一腳是單重,這是極端錯誤的解釋。我們要知道,單重、雙重不在手式,而在內容;太極拳只是軸心運動,找著了軸心所在,則觸處成圓,處處單重。找不著重心,則觸處成滯,處處雙重。豈只兩腳兩手,就是一根指頭,也免不了雙重。陳鑫的<拳譜>上說得最好:『精練已極,極小亦圈。』凡圈皆有軸心,由軸心發出來的圈,便無缺陷出處,無凸凹處,那裡還有雙重。
又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太極是圈的中點,向外半弧為陽,向內半弧為陰,陽的作用為粘為攻,陰的作用為走為守,粘是走的準備,走又是粘的準備,所以下面緊接著說:『陰不離陽,陽不離陰。』又說:『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所謂陰陽、粘走、剛柔、粘連等等,都是攻守兩個動作的代名詞,攻裏已有守,守裏已有攻,所以謂之相濟,認識了這個,便等於懂勁,在懂勁的基法上做功夫,才能做到愈練愈精。
又說:『本是捨幾從人,多誤捨近求遠。』太極推手在隨機運化,本身不可有絲毫安排、等待的心思,這就是捨己從人。也就是說,要在本身確實做到圓活輕靈的地步,才可以隨人粘走,毫無障礙。但是很多人認為捨己從人四字,以為要從對方研究來勢,早安排一個如何應付的心思,這是捨己從遠了。
以上所標舉的,都是山右王宗岳所著<太極拳經>中,屬於推手的理論。這是太極拳最高深、最精確的學理,非細心體驗,不能有得。
<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發勁須沉著鬆靜,專主一方。』發勁須在推手時,發勁練勁,才能沉著,才能鬆淨,又必須在沉著、鬆淨的兩個條件下發出去的,才是內勁,不是拙力。
『專主一方』四字,看去好似很簡單,實際這裡面包含時間、地位、方向等三個要素,有一個不適合,便是沉著鬆淨的內勁,也是發不乾脆,因此必須在推手的時候,一方面準備接受發勁,不走不化,一方面專心按規律發出去,練手既熟,方能一觸即發,發無不中。
打手歌說:『掤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掤、履、擠、按是曲中求直的四個動作名稱。這四個動作裡面包含採、列、肘、靠、進、退顧、盼、定九個動作。說掤履擠按須認真,就等於說十三勢須認真,十三勢第一句『十三勢勢莫輕視』,就是要勢勢認真的意思,能主宰於腰,上下自然相隨,能相隨即能化解對方的攻勢,因此說『人難進』。十三勢歌第二句「命意源頭在腰際」,也就是這個意思。
又說:『引進落空合即出,沾連黏隨不丟頂。』隨著對方的來勢,引向空處,引到我的出擊條件相合時,便行出擊。這引字有兩種意義,一是因勢利導,一是故露破綻,引他冒進,陳鑫<拳譜>上說:『虛籠詐誘,祇為一轉。』所謂虛籠詐誘,就是引進落空,這轉字就是出擊。
此中前輩說:『推手祇在不丟不頂中討生活。』不丟是不脫離對方的手,不頂是不抵抗對方的手,這中間包含沾連黏隨四種動作,沾黏是屬於不丟的,連隨是屬於不頂的,就是說對方進,我用連隨,對方退,我用沾黏。
這打手歌,雖是初步入門極簡單的法則,但不經口傳面授,那麼即使繪圖立說,千言萬語,也屬無益。所以十三勢歌有:『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就是要依據上述的法則去自修,君不依法則,自修也是徒勞。平江李昌羅<拳經>上說:『學而不練,負師之傳,練而無規,成藝之病。』可見練推手,必須重視這個法則。
以上僅就社會上最流行,為一般愛好太極拳者熟知的理論,加以簡單的解釋,因本人學識有限,所解未必正確,但敢肯定的向諸位同好保證,沒有一句話,不是秉承名師傳授,加以本人三十年實際體驗得來的。如今再將我實際體驗的所得,作一個結論,再將我三十年中,學習太極推手的經過,作一個簡單的敘述,以供愛好太極推手者參考。
我們練習太極拳,為什麼必須要練習推手呢?這問題很容易解答的,因為太極拳,有一百多個動作的實用價值,都得從推手中體驗出來。但是我們得認識,推手不等於打架,也不等於其他武術對打,切忌揪扭和不同的推打。
推手的方式,大略可分為四種類型,(一)單手定步(二)雙手定步(三)
活步(四)大履。單手定步的推法,現在練習得很少,認真說起來,初學入門的人,單推是必要的。練法雖簡單,兩人都以單手一粘一走,然對於初步的聽勁,和增強腰腿功夫,是很有幫助的。
現在流行的是定步雙推手法,以上所舉有關推手的理論條文,都是屬於定步雙推手的。這種推法,是增長功夫的基本練習,太極拳的實用價值,必須在這種推手的方法上,打下堅強的基礎。初學入門,但求上下一致,進退轉動圓活,動作步妨稍快。進一步研究,掤、履、擠、按,你粘我走,我粘你走,便不能太快了。太快則粘走都不踏實,每一個動作很容易忽略過去,跟找勁、聽勁的意義不符合了,這裡最緊要的訣竅有下列四點:
一、要慢:不問是粘是走,都得寸寸 節節找勁、聽勁,不輕易放過一分。
二、要圓:雙手最忌走成直角,在在處處須保持弧形狀態。
三、要定:這是定步推手法,祇許換步,不許走動,因推手的目的,是要在腰腿上打下堅強的基礎。對方來逼,只能用坐腿走腰的方法,去化走他的勢。習之日久
,腰腿自有功夫。
四、要近:凡找勁聽勁鍛練腰腿的功夫,都須逼近才能確實。
活步推手:進兩步,退兩步,彼此不變方向,我方掤進一步,擠進一步,彼方履退一步,按退一步。彼此周而復始,借此練習進退輕捷,惟須不變方向,才能練出腰腿功夫。
大履:進四步,退四步,彼此向四隅進退,我方掤進一步,肘進一步,擠進一步,靠近一步;彼方履退三步,向我後方轉一步,這一不包括採、列、按三個動作,因履退三步,故名大履。
無論是練習那種推手,最忌不按規則,和用力衝擊,更絕對不應該有勝負的觀念。上面所集各家有關推手的條文,雖各有其主要意義,不相含混,我們學習推手和研究推手的人,似乎都應該深刻了解、具體鑽研才對實際這是有必要的。
我們只認識一個條文去下手研,這一條鑽通了,其他條文都同時通了。這是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的道理。譬如一間房,本有幾個門可以出入,要進房的人,祇須走一個,不過這個門是必要的,得不到這個門,是永遠無法進入這間房的。我們還要知道這幾個門,沒有高下好壞的分別,從東邊來的走東門,從西邊來的走西門,就個人所接近的走。讀理論條文也是一樣,指認定那一條比較接近,容易體會,便從那一條下手鑽研,惟一要訣,就如獵犬追逐野獸,認定一頭,不得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