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合氣道的誔生

發表於 : 週二 9月 04, 2007 1:48 pm
james1972
植芝盛平 - 朝向合氣道的道路

植芝盛平出生於明治16年(及83)現在的和歌山縣田邊市。少年時代的他,因為患腺病導致身體很虛弱。由於個性不喜歡唸書,中學時代便中途輟學,並於18歲來到東京,加入日本橋的批發商公司工作,一邊順便也做些買賣。植芝最初的武術修業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他經常利用晚上的時間到位於淺草的起倒流的戶澤德三郎處學習柔術。後來便開始往來於飯田町的神陰流道場。

  盛平在20歲(明治36年)時,進入大阪第四師團轄下的第37連隊,開始長約4年的軍隊生活。據說雖然他身高只有156公分,槍、劍術卻都很精通,甚至到連教官都向他討教的程度。後來盛平日臻熟練的槍術,其基礎便被認為是當時奠定的。他在軍旅生活期間,向界市的中井正勝學習後藤派柳生心眼流柔術,25歲即學會師傅的秘訣。退伍(同年的明治39年)之後,在故鄉過著農耕生活,一方面接受偶爾到田邊遊玩的柔道家之邀請,在貯藏室改建的這場和村裡的青年們一起習練柔道。

  20多歲的盛平,藉著這些武術的習練,奠定了成為武術家的基礎。尤其是長約四年的軍隊生活和柔道習練,使他得以擁有強健的體魄。盛平的柔道技術之飛快進步,也就要歸功於這一時期。

  明治七年(1912)3月,盛平以開拓移民團團長的身份前往到北海道,到紋別村白瀧原野(現在的白瀧村)開墾,在此發揮了堅毅的忍耐力和優秀的指導能力,把開拓不毛之地的艱難事業創立成功,並在大正3年(1914)離開本來想要長期居住的地方。大正7年,盛平當選湧別村的村會議員,他在白瀧時,無論政治上、經濟上都發揮了優秀指導者的手腕。這段期間的生活,被後世推測為形成盛平個人人生修練、學習的格局。但是,考量他往後能成為武道家的主要因素,應可說是與武田惚角相遇。

  大正4年2月,31歲的盛平前往北見國遠輕時,偶然在投宿的久田旅館和武田惚角相遇,成為被器重的學生,過了一個月的時間,從早到晚都接受大東流的啟蒙。關於這段相遇,在惚角生前聽過他談起的人說,開始的時候因為某種原因惚角嚴厲拒絕盛平入門學習。後來由於盛平的好友-惚角的學生吉田幸太郎極力推薦植芝盛平是個卓越的人材,盛平才得以入門學習。就這樣經過了大約一個月的進修,盛平邀請惚角到白瀧,並和五、六個朋友一起接受惚角的指導。

  當時盛平的腕力、體力,藉由在原生林伐木的鍛鍊,幾乎勝過20多歲的年青人。晚年時,盛平時常得意地說「我的腕力是由伐本訓練出來的。」由此可知伐木不僅能鍛練腕力,也可強化腳和腰的耐力。

  大正5年3月,盛平接受了惚角贈與大東流柔術的目錄「秘傳奧儀之事」。之後,盛平跟隨惚角,並以惚角代替人的身份為指導者。惚角指導的對象有裁判所的判事和警察署署長等等,在官尊民卑的當時,一位武術家的學生破例代替惚角作為指導者似乎很少見,因此,年輕的盛平乃成為教導判事(審察官之意)中有名望的人物。

  大正6年5月,白瀧受大火侵襲,遭受巨大的傷害。盛平為了鼓勵受難村民的重建工作,東奔西走辛苦了好一陣子。翌年6月當選了湧別村村會議員,名符其實地成為白瀧的代表人物。

  但在隔年,由於接到父親病危的通知,並急著要趕回故鄉田邊的盛平,一到京都就搭乘山陰線的列車前往綾部,在大本教本部祈禱父親的病情早日痊癒。盛平在這裡遇見大本教的指導者-出口王仁三郎,深深地被他的人格所吸引,而在當地停留了三天。大正9年1月4曰,當盛平回到家鄉時,父親已經過世。受到這個打擊,盛平悲慟逾恆,於同年春天帶著妻子和三個孩子移居綾部。為了追求信仰而移居綾部的盛平,受到出口王仁三郎老師熱情的招待。這是盛平在遇到高手惚角之後,第二個遇見的恩師。

  在綾部,盛平原來本打算要長期居住在綾部小學後面的房屋,但在大正9年秋天,他接受出口老師的建議,改建住屋的一部分,開設「植芝塾」這場。出口知道盛平具有高段武術,想藉著他的才能來指導、訓練大本的年輕人,進而鼓勵所有的年輕人組織起來。 大正四年2月,警察局對大本教施以鎮壓,出口被抓入獄,並在6月被保釋出獄後,開始策劃大革命。盛平乃成為農園世話係(幹部職稱)。擔任大本會計師的盛平,率先執行示範工作,另一方面,他也把受到出口影響的大本教思想和作法,樹立自己的風格。

  當時在大本,有名的人不斷地進進出出,其中有很多高學歷的信奉者,軍人的出入也很頻繁。其中以身任代表大本的指導者淺野和三郎的胞兄-海軍中將淺野正恭,對植芝的成就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很多合氣道的書上記載著,大正時代,盛平活躍的光芒期是在大正13年到蒙古這件事。但是從盛平的修業過程來看,最重要的卻是惚角長期滯留於綾部此一件事。

  大正11年春天,武田惚角在綾部時,接受愛徒盛平的拜訪。這件事被推測為是因為在指導具有劍道、柔道實力的眾多軍方關係人時,師資的強弱非常重要,所以武田很可能是受到盛平或其師父出口的邀請而來。惚角甚至沒有帶著妻子和6歲的兒子時宗(現在的大東流合氣武道宗家)老遠來到綾部。特別是從6月11日起的九曰講習會中,能看到前面提及的海軍中將淺野正恭及陸軍大使小牧斧助出席。之後的講習會中,則有海陸軍的佐官、尉宦階級出席。某日,惚角以劍道教師的身份,不帶護面(劍術中有護面的配備)的打敗了聞名的鈴木貫之,這件事使淺野等人非常驚訝,而深深了解惚角在劍道上的實力。

  惚角約半年的滯留,對盛平而言,是促使他技能進步而深具意義的時期。這年9月,他接受忽角所送的目錄「合氣道柔術秘傳奧儀之事」,在9月15日,被惚角同意授與其大東流合氣柔術的教授代理的資格。(這時期被推測是由「大東流柔術」改名為「大東流合氣柔術」。)淺野中將在參加綾都所舉行的大東流講習會時,好像把精神完全投入了。於是他向海軍兵校的同學竹下勇(大將)、財部彪(之後的海軍大臣)、岡田啟介(同前)介紹大東流。由於這個緣故,竹下便在大正14年秋天,邀請植芝盛平來到東京。後來盛平全家移居東京,「合氣道」之所以能在中央進出就是得力於此。

  因接受忽角的傳授才得以加深實力的盛平,在大正13年(1924)2月,隨老師出口王仁三郎到蒙古,好幾次徘徊在死亡邊緣,最後才九死一生平安回到綾都,當時是同年7月。回國後,盛平再次過著農耕和植芝塾的生活,一方面勤修武術。他在這時期受到注目的是修練槍術。盛平說:「把用麻繩綁著的軟球七、八個,吊在以自己為中心的周圍樹枝上,自由操縱綁有棉團的九尺長槍,反覆訓練把吊著的那些球在瞬間擊中。」(記載於合氣道始祖植芝盛平傳)。盛平因少年時代就默默地跟著老師惚角習練槍術,而有深入的體驗。

  要訂下合氣道創始日是個困難的問題。原因是:(1)在大正14年期間,盛平並沒有自稱自己的武術為合氣道(2)此後他在稱呼自己的武術流名時總是曖昧不一致(3)當他在東京籌設皇武館道場時,也把自己象徵大東流合氣柔術武田惚角學生的證件掛在道場內神像的右前面,並向惚角行師禮(4)到了昭和6年,也一直遵崇著惚角的指導,如信仰「信用手法84條」等等。若依據知道當年真相的富木堅三郎的珍貴證言,那年年末植芝在五反田成立的道場授徒,富木堅三郎每天都和哥哥到那裡習練武術。他說,因為當時沒有其他學生,只有助手井上與一郎偶爾露面,這是現任道主吉祥丸五歲時的事,所以當具有柔道高段身手的富木兄弟入門時,盛平非常高興。

  盛平對大本教很有信心,除了在內宅的正廳祭祀諸神外,並在每天早上誦讀祈禱文。盛平還強調自己的技法明明屬於大東流,卻不能遵從宗師惚角的旨趣,以及關於自己變強的原因是由於信仰大本教的緣故等。因此,富木兄弟勉勵盛平在共同的道路上一起修練宗教行法的一切。

  如果說,要從歷史上的情況來確認大正14年是合氣道的創始年的話,則大概必須從盛平對大本教的某種教義有所領悟的立場來考量;如果要從技法的問題上或從盛平內心的悟道及其技法之頓悟等方面來考量合氣道的創始,則還有很多必須思考的問題。

  只是在這個時期還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那也就是在盛平所謂的「英名錄」中,載有門人從他那裡學得的並不是「大東流合氣柔術」,而是「合氣柔術」。從這點可以認定此時的盛平已有考慮脫離大東流的想法。

在由盛平投入武術的真摯看來。從蒙古回來以後的盛平,像是經歷遍如遇到神一般的體驗,在遍遊蒙古期間,受到拳、槍擊打的時候出口在綾部時被劍術高手攻打時不一樣。聽說盛平在蒙古時,快被敵人打到前,有「豆粒大的白光」飛進他的體內,所以能很容易躲過他人的攻擊。特別是在大正14年的春天,當他正要走進自家住宅時,突然從地上噴出一股金光閃閃之氣,裹位他的全身,使他變成了黃金體。當時,他頓然領悟武道根源是神之愛-愛護萬物的精神,於是後繼們把盛平流不止的法喜之淚的「體驗」賦予「合氣道」創始日的意義。

今日之合氣道

發表於 : 週二 9月 04, 2007 2:29 pm
james1972
現在的合氣道係以「大東流合氣柔術」為其骨幹,再加入其他日本的武術,如槍法,劍道等武術而成的。所謂大東流合氣柔術是日本眾多柔術中的一個派別,據說其創始者為日本清和天皇的第六太子(貞純親王),經過親王之長子輕基傳入武士源家(源家有名的武士有源賴朝,源義經等人)代代相傳,傳到源義家的弟弟新羅三郎義光時,奠定了合氣道的基礎。

據說義光因為看到蜘蛛用很細小的蜘蛛絲很巧妙的捕捉很大的昆虫,得到合氣道技法的啟示,而且還將戰死者或死囚的屍體予以解剖,檢查並研究人體的構造。因為義光曾在滋賀縣建立大型的武道館被稱為「大東之館」,於是被命名大東流。到了義光之次子義清定居於甲斐之武田,改姓為武田後,大東流合氣柔術便在武田家代代相傳。所謂武田家便是日本戰國時代赫赫有名的武田信玄一族。另外大東流之名的來源有另一個說法,就是在武田家第二十五世武田信友時,有一位忠臣名叫「大東久之助」,是合氣柔術的高手,為武田家建立許多輝煌的戰功後,不幸陣亡於君主的馬前,信友痛失忠臣之餘,為表彰其功勞故以其姓「大東」將此種武術命名為「大東流」。

到了天正三年(1575年)武田信玄之子武田勝賴於長篠之役敗於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等聯軍的新式火槍之後,從武田國下野,在會津做了蘆名盛氏的莊頭之後,便由其子孫代代繼承,而在會津藩所研究的武術被幕府將軍下令稱為「會津御式內」(御留流)意思就是沒有當時幕府將軍同意便不准外傳,也不准與外人比武。

從此之後,幾乎不為世人所知,到了日本明治時代,武田家的後裔武田惚角及其父惚吉,從會津藩家臣西鄉近直學到大東流的技法。特別是惚角先生周遊日本各地,被稱為「會津小天狗」留下種種逸事,最後在北海道去世,武田先生的子嗣武田時宗在北海道的網走開辦了「大東館道場」,為大東流合氣武術本家,成功的將這一門武術普及於社會。

在武田先生的眾多門生中,植芝盛平先生無疑是特別卓越的,植芝先生將原來的大東流中的捻(扭)關節技改為壓制關節技法,再以大東流的技法為中心,再吸取日本古來各流派的精華,更加上他個人對於武道的体認與宗教的信仰,確立目前的合氣道。

而目前在若松町的本部道場由其三子植芝吉祥丸(世人稱二代道主)與吉祥丸先生之子植芝守央負責。而植芝盛平先生的另一位弟子鹽田剛三另創立合氣道養神館,所傳的合氣道略與吉祥丸先生所傳的合氣道不同。(註:植芝吉祥丸先生已於1999年1月4日去世,由植芝守央先生繼任三代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