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接點中求-朱春煊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18, 2019 11:41 pm
一接點中求
作者: 朱春煊
一天早晨,汪永泉到楊少侯家的時候,楊少侯還沒起床。汪永泉想,趁老師還沒出屋,先在院子裏走走拳吧,一來溫習這段時間的功課,二來表示自己也算勤奮,沒偷懶。他兩趟拳走下來,自覺渾身舒坦,微汗待出,心中正有些得意,猛聽得屋裏一聲喝:“練的什麼玩意兒?進來!”汪永泉嚇了一個激靈,趕緊三步並做兩步進了屋。 進屋一看,楊少侯已端坐在椅子上,問道:“你練什麼呢?” 汪永泉直納悶,“我,我練太極呀。”“練太極?你走一個我看看” 汪在山出手剛一比劃,楊少侯就說“不對!”,再一比劃,楊少侯還說“不對!”,汪永泉不禁有些忿忿,問道“那什麼叫對?” 楊少侯說“你來打我!”,汪永泉擺好架勢,一掌推過去,楊少侯輕輕一化說“你就這點吃奶的力氣?沒出息!”,汪永泉頓時滿臉通紅,惱羞成怒,暗運氣力一個打虎拳直奔楊少侯心窩。
汪永泉後來回憶說,“大先生(楊少侯時稱大先生)在我拳快到的時候,伸出兩指點在我拳心,然後朝窗戶的方向屈指一彈,整個人就被一股力道生生拔起,斜著上了炕,根本收不住腳,撞開窗格撅著屁股直接飛出了屋”,撲倒在地。身後飄來一句話,“這叫對!” 汪永泉從楊少侯家回來,滿身塵土,滿臉委屈,其父汪崇祿見狀就問怎麼回事,汪永泉嘟囔著說出事情原委,汪崇祿樂了,說道“小子啊,給我記住了,今後學就學大先生那個核兒!” 楊少侯是個極有個性的人,當時號稱京城太極第一大家。他很少手把手教拳,出手就走勁,讓人直接體會,學員與他搭手往往鼻青臉腫,容易心生怨憤,半途而廢。
汪永泉也有鼻青臉腫的時候,但他牢記了爹的話,立志要學大先生功夫的核兒,因此經常自告奮勇給楊少侯做靶子表演推手,從不斷被發中悉心體會太極內功之奧妙。 汪永泉是我師爺,曾有機緣向楊健侯、楊少侯、楊澄甫父子三人學習太極拳多年。他和我講這些往事的時候,提的最多的話就是“要學那個核兒”。那時我年輕氣盛,並沒有完全領悟,走了很多彎路。這些年我不斷總結、回顧前輩們的教誨,才體會到所謂的“核兒”,其實就是 “一接點中求”。
太極拳譜裏有段歌訣,描述了太極拳技擊的身形手法: 手如刀鋸身如猴,輾轉跳躍不停留, 千著變化中心在,全在一接點中求。
我師爺說,楊少侯一輩子與人過手,從來都是左手背在身後,右手伸出兩個手指一點,對方就飛出了圈外,多伸出一個手指就算輸。而我師爺汪永泉與人接手,兩手輕輕一抹,對方就飛出一兩丈外;我父親朱懷元大拇指在四指上一撮、兩手一遞,能把對方騰空貼到客廳牆上;這些我親耳所聽、親眼所見的神奇功夫,都是“一接點中求”的最好的詮釋。 “手如刀鋸身如猴,輾轉跳躍不停留”,說的是身形。
年輕人往往容易忽略這個“如”字。手如刀鋸,是比喻我方手如待敵之刃,聽清敵方出勁意圖,敵方蠻拙之力必迎刃而解;如果理解為拿手去砍人鋸人,則是亂動妄動,必為敵所破。身如猴,輾轉跳躍不停留,是比喻我方身形靈活,不僵滯、不紮樁,實腿能走,虛腿能抬,時刻聽清敵方勁力,敵方必為我方牽制,如頑童遭戲;如果理解為像猴一樣上竄下跳,則是自尋煩惱,累己傷己。 “千著變化中心在”,說的是心法。 千著變化中心在,很多人理解成“重心在”,以為是要保持重心,大家知道重心越低越穩定,所以一些人的拳架越打越低,幾乎貼地而走,實在令人啼笑皆非。中心在,就是心不散亂,管它對方千招萬變,我方的意圖明確,由心而出。心不散亂,神就不會散亂;神不散亂,形就不會散亂;形自然和諧,勁力就通達所至。
打個比方,就像用筷子夾菜一樣,我們要夾什麼菜,意圖明確,我們根據經驗在瞬間判斷出菜的分量和軟硬,手法配合意圖,筷子夾菜的動作自然和諧,一氣呵成。如果夾菜時聊天說話分心走神,筷子要麼停在半空,要麼在盤子裏翻江倒海,不知所終。 “全在一接點中求”,說的是手法。 接手是一瞬間的事情,兩人過招,一接手,就應該能分出勝負。所謂接手就是接點,接對方的中心點。如果說中心點是對方勁源,那勁端就是對方肢體的末梢;接勁端是為了點勁源,點勁源是為了走勁端,二者互為依託。
點,又分實點和虛點。實點,顧名思義就是實手相接時,點問對方的勁力,再作判斷和反應。虛點,又稱空點或神點,是一方功夫達到相當境界的時候,還未與對方接手,就用意或神點住對方,一旦得機得勢,直接出手指出勁的方向,或甩手不要,對方身體失中,必然躍出或撲跌。 當然,實點也好,虛點也好,指的是內勁的方向,並沒有某種固定的姿勢動作。楊少侯能用二指點人發人,用二指接拳,並不是因為他練過鐵砂掌、二指禪什麼的,而是用二指點問對方的勁力,聽清之後迅速一斷,這時對方已經失中飄忽,再指出自己內勁本來要去的方向,來者“如球碰壁還”,所謂點斷發。我們說的斷彈、斷冷,也是指的這種點斷勁。只不過,這一切發生在極短的時間裏,大家看到的現象就是來人被楊少侯用二指發出,以為有神,於是將太極功夫神秘化,複雜化;殊不知這是楊少侯經過多年潛心修煉而成,大家懂得了太極拳的一些道理,經過訓練體悟,同樣可以達到一定的高度。
一接點中求,很多練家子都聽說過。但是,求什麼,卻各有各的理解。有人求的是密方,有人求的是奇巧,有人求的是勝負,有人求的是功名。我年輕時,有過幾次無心而為的絕唱,揚手將人發出十多米遠,眾人一喝彩,自己腦子發熱,就總想將人發得更遠更漂亮,執著於形,結果越追反而離目標越遠,弄得自己痛苦不堪,走了很多彎路。後來我才悟到,一接點中求,求的就是一個靜字。那段歌訣中,“手如刀鋸”,求的是靜;“身如猴,輾轉跳躍不停留”,求的是靜;“千著變化中心在”,求的是靜;“全在一接點中求”,求的還是靜。至於發人的遠近、高低、輕重,則完全要看當時的機緣條件,切不可一概而論。 兩人過手,動中求靜是萬能。心不散亂,心手合一,彼此之勁不混合,才能靜中生動。生動則靈,靈則巧,巧則近化。楊少侯身材瘦小,神色清秀,似無縛雞之力,卻能將太極修入化境,獨承浩瀚威名,原來就在於內心的靜。
接手的問題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是自己一生功夫的結晶,太極拳的學問也盡在於此。
首先是“知己之功”,即要做到不丟不頂,無過而不及,絕不允許主動進攻對方,更不能推、搡、抓、拿對方,或者用一些招法如索、夾、使絆,更不能傷害對方。
還要有“知彼之功”,瞭解對方的勁端勁源,對方的定向和變化及對方的勁出來沒有。應根據對方的情況來決定自己的變化,不能想當然,故曰“因敵變化是神奇”。
如何去“知彼之功”?首先是去“聽”,“聽”是為了瞭解對方。如何去“聽”呢?就是在與對方的接觸點上,找到自己所要的點,即頂點。
這個頂點實際上就是對方的勁源中心,要牢牢掌握住對方的這個頂點,並通過這個頂點去瞭解對方的動向。
一種情況是當發現對方的頂擊出來了,這時你不要跑,也不要去頂它。可以在不丟這個頂點的情況下吸引它,將它吸到自己的手心中來,仍然聽著這個點。
如對方繼續向我發勁,我輕輕一斷,對方必失中。但記住千萬別讓對方完全落空,否則對方會無力可借,給發勁造成困難。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要如新接,
這是一種方法。
另一種方法是,可以把這個頂點甩開不要。在這個頂點周圍重新找到一新頂點,可用采、搓之法將敵發出。
如果得了所要的點,敵跑,千萬不要去追,要與對方一斷,等待敵給你送過來。為什麼呢?當你一斷,敵就迷失了方向,就會去找依靠,這時可以重新去接。
有時敵亂動,不給你所要的點,這時你千萬別跟對方的動而動。這時你突然一“斷”,敵就會一呆,這時你可用拍勁擊打對方。
這裏提到的“斷”勁是如何產生的呢?就是點住所找到的對方的點不動,當聽到對方勁源出來後的一瞬間即時斷開。斷勁分斷拍、斷截、斷分、斷離等,
這就說明斷在先,拍、截、分、離在後。只有與敵勁斷開後,才能去拍、截、分、離。
另一種情況是,當你得到對方的頂點,對方不動,這時你可以用手輕輕點問對方。這只是一點而已,千萬不要把敵點跑了。在點問中,對方必感到不適,
必要找自己的合適,正好暴露出敵的中心。這時或引、或斷、或用滾錯折磨的手法從側擊發對方。這就是問送勁,此乃發勁之基礎。
在接點時千萬不可輕易去問對方,若你主動去問對方,你就會把自己的勁源給了對方,也就是把自己的面送給了對方,你必會被對方頂起,隨之向你發勁。
如遇這種情況,必須要做到即時鬆開,由面變點,敵就找不到依靠了,故曰“由面變點是神奇,變得敵人無所依”。
綜上所述,接手的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既要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又要在不丟不頂的情況下聽懂彼勁之根源,根據對方的變化做出判斷,
採取行動,或引、或錯、或拿(拿住頂點)、或發,或甩開再接。然而“因敵變化是神奇”——接手時面對的情況也因不同人,不同武術風格而瞬息萬變。
這就需要考驗你的知己知彼之功,考驗你的所學和你對所學是否融會貫通,是否運用自如,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太極原理。
這些都是非口傳心授、言傳身教不可得也。
作者: 朱春煊
一天早晨,汪永泉到楊少侯家的時候,楊少侯還沒起床。汪永泉想,趁老師還沒出屋,先在院子裏走走拳吧,一來溫習這段時間的功課,二來表示自己也算勤奮,沒偷懶。他兩趟拳走下來,自覺渾身舒坦,微汗待出,心中正有些得意,猛聽得屋裏一聲喝:“練的什麼玩意兒?進來!”汪永泉嚇了一個激靈,趕緊三步並做兩步進了屋。 進屋一看,楊少侯已端坐在椅子上,問道:“你練什麼呢?” 汪永泉直納悶,“我,我練太極呀。”“練太極?你走一個我看看” 汪在山出手剛一比劃,楊少侯就說“不對!”,再一比劃,楊少侯還說“不對!”,汪永泉不禁有些忿忿,問道“那什麼叫對?” 楊少侯說“你來打我!”,汪永泉擺好架勢,一掌推過去,楊少侯輕輕一化說“你就這點吃奶的力氣?沒出息!”,汪永泉頓時滿臉通紅,惱羞成怒,暗運氣力一個打虎拳直奔楊少侯心窩。
汪永泉後來回憶說,“大先生(楊少侯時稱大先生)在我拳快到的時候,伸出兩指點在我拳心,然後朝窗戶的方向屈指一彈,整個人就被一股力道生生拔起,斜著上了炕,根本收不住腳,撞開窗格撅著屁股直接飛出了屋”,撲倒在地。身後飄來一句話,“這叫對!” 汪永泉從楊少侯家回來,滿身塵土,滿臉委屈,其父汪崇祿見狀就問怎麼回事,汪永泉嘟囔著說出事情原委,汪崇祿樂了,說道“小子啊,給我記住了,今後學就學大先生那個核兒!” 楊少侯是個極有個性的人,當時號稱京城太極第一大家。他很少手把手教拳,出手就走勁,讓人直接體會,學員與他搭手往往鼻青臉腫,容易心生怨憤,半途而廢。
汪永泉也有鼻青臉腫的時候,但他牢記了爹的話,立志要學大先生功夫的核兒,因此經常自告奮勇給楊少侯做靶子表演推手,從不斷被發中悉心體會太極內功之奧妙。 汪永泉是我師爺,曾有機緣向楊健侯、楊少侯、楊澄甫父子三人學習太極拳多年。他和我講這些往事的時候,提的最多的話就是“要學那個核兒”。那時我年輕氣盛,並沒有完全領悟,走了很多彎路。這些年我不斷總結、回顧前輩們的教誨,才體會到所謂的“核兒”,其實就是 “一接點中求”。
太極拳譜裏有段歌訣,描述了太極拳技擊的身形手法: 手如刀鋸身如猴,輾轉跳躍不停留, 千著變化中心在,全在一接點中求。
我師爺說,楊少侯一輩子與人過手,從來都是左手背在身後,右手伸出兩個手指一點,對方就飛出了圈外,多伸出一個手指就算輸。而我師爺汪永泉與人接手,兩手輕輕一抹,對方就飛出一兩丈外;我父親朱懷元大拇指在四指上一撮、兩手一遞,能把對方騰空貼到客廳牆上;這些我親耳所聽、親眼所見的神奇功夫,都是“一接點中求”的最好的詮釋。 “手如刀鋸身如猴,輾轉跳躍不停留”,說的是身形。
年輕人往往容易忽略這個“如”字。手如刀鋸,是比喻我方手如待敵之刃,聽清敵方出勁意圖,敵方蠻拙之力必迎刃而解;如果理解為拿手去砍人鋸人,則是亂動妄動,必為敵所破。身如猴,輾轉跳躍不停留,是比喻我方身形靈活,不僵滯、不紮樁,實腿能走,虛腿能抬,時刻聽清敵方勁力,敵方必為我方牽制,如頑童遭戲;如果理解為像猴一樣上竄下跳,則是自尋煩惱,累己傷己。 “千著變化中心在”,說的是心法。 千著變化中心在,很多人理解成“重心在”,以為是要保持重心,大家知道重心越低越穩定,所以一些人的拳架越打越低,幾乎貼地而走,實在令人啼笑皆非。中心在,就是心不散亂,管它對方千招萬變,我方的意圖明確,由心而出。心不散亂,神就不會散亂;神不散亂,形就不會散亂;形自然和諧,勁力就通達所至。
打個比方,就像用筷子夾菜一樣,我們要夾什麼菜,意圖明確,我們根據經驗在瞬間判斷出菜的分量和軟硬,手法配合意圖,筷子夾菜的動作自然和諧,一氣呵成。如果夾菜時聊天說話分心走神,筷子要麼停在半空,要麼在盤子裏翻江倒海,不知所終。 “全在一接點中求”,說的是手法。 接手是一瞬間的事情,兩人過招,一接手,就應該能分出勝負。所謂接手就是接點,接對方的中心點。如果說中心點是對方勁源,那勁端就是對方肢體的末梢;接勁端是為了點勁源,點勁源是為了走勁端,二者互為依託。
點,又分實點和虛點。實點,顧名思義就是實手相接時,點問對方的勁力,再作判斷和反應。虛點,又稱空點或神點,是一方功夫達到相當境界的時候,還未與對方接手,就用意或神點住對方,一旦得機得勢,直接出手指出勁的方向,或甩手不要,對方身體失中,必然躍出或撲跌。 當然,實點也好,虛點也好,指的是內勁的方向,並沒有某種固定的姿勢動作。楊少侯能用二指點人發人,用二指接拳,並不是因為他練過鐵砂掌、二指禪什麼的,而是用二指點問對方的勁力,聽清之後迅速一斷,這時對方已經失中飄忽,再指出自己內勁本來要去的方向,來者“如球碰壁還”,所謂點斷發。我們說的斷彈、斷冷,也是指的這種點斷勁。只不過,這一切發生在極短的時間裏,大家看到的現象就是來人被楊少侯用二指發出,以為有神,於是將太極功夫神秘化,複雜化;殊不知這是楊少侯經過多年潛心修煉而成,大家懂得了太極拳的一些道理,經過訓練體悟,同樣可以達到一定的高度。
一接點中求,很多練家子都聽說過。但是,求什麼,卻各有各的理解。有人求的是密方,有人求的是奇巧,有人求的是勝負,有人求的是功名。我年輕時,有過幾次無心而為的絕唱,揚手將人發出十多米遠,眾人一喝彩,自己腦子發熱,就總想將人發得更遠更漂亮,執著於形,結果越追反而離目標越遠,弄得自己痛苦不堪,走了很多彎路。後來我才悟到,一接點中求,求的就是一個靜字。那段歌訣中,“手如刀鋸”,求的是靜;“身如猴,輾轉跳躍不停留”,求的是靜;“千著變化中心在”,求的是靜;“全在一接點中求”,求的還是靜。至於發人的遠近、高低、輕重,則完全要看當時的機緣條件,切不可一概而論。 兩人過手,動中求靜是萬能。心不散亂,心手合一,彼此之勁不混合,才能靜中生動。生動則靈,靈則巧,巧則近化。楊少侯身材瘦小,神色清秀,似無縛雞之力,卻能將太極修入化境,獨承浩瀚威名,原來就在於內心的靜。
接手的問題是非常複雜的問題,是自己一生功夫的結晶,太極拳的學問也盡在於此。
首先是“知己之功”,即要做到不丟不頂,無過而不及,絕不允許主動進攻對方,更不能推、搡、抓、拿對方,或者用一些招法如索、夾、使絆,更不能傷害對方。
還要有“知彼之功”,瞭解對方的勁端勁源,對方的定向和變化及對方的勁出來沒有。應根據對方的情況來決定自己的變化,不能想當然,故曰“因敵變化是神奇”。
如何去“知彼之功”?首先是去“聽”,“聽”是為了瞭解對方。如何去“聽”呢?就是在與對方的接觸點上,找到自己所要的點,即頂點。
這個頂點實際上就是對方的勁源中心,要牢牢掌握住對方的這個頂點,並通過這個頂點去瞭解對方的動向。
一種情況是當發現對方的頂擊出來了,這時你不要跑,也不要去頂它。可以在不丟這個頂點的情況下吸引它,將它吸到自己的手心中來,仍然聽著這個點。
如對方繼續向我發勁,我輕輕一斷,對方必失中。但記住千萬別讓對方完全落空,否則對方會無力可借,給發勁造成困難。如果遇到這種情況,要如新接,
這是一種方法。
另一種方法是,可以把這個頂點甩開不要。在這個頂點周圍重新找到一新頂點,可用采、搓之法將敵發出。
如果得了所要的點,敵跑,千萬不要去追,要與對方一斷,等待敵給你送過來。為什麼呢?當你一斷,敵就迷失了方向,就會去找依靠,這時可以重新去接。
有時敵亂動,不給你所要的點,這時你千萬別跟對方的動而動。這時你突然一“斷”,敵就會一呆,這時你可用拍勁擊打對方。
這裏提到的“斷”勁是如何產生的呢?就是點住所找到的對方的點不動,當聽到對方勁源出來後的一瞬間即時斷開。斷勁分斷拍、斷截、斷分、斷離等,
這就說明斷在先,拍、截、分、離在後。只有與敵勁斷開後,才能去拍、截、分、離。
另一種情況是,當你得到對方的頂點,對方不動,這時你可以用手輕輕點問對方。這只是一點而已,千萬不要把敵點跑了。在點問中,對方必感到不適,
必要找自己的合適,正好暴露出敵的中心。這時或引、或斷、或用滾錯折磨的手法從側擊發對方。這就是問送勁,此乃發勁之基礎。
在接點時千萬不可輕易去問對方,若你主動去問對方,你就會把自己的勁源給了對方,也就是把自己的面送給了對方,你必會被對方頂起,隨之向你發勁。
如遇這種情況,必須要做到即時鬆開,由面變點,敵就找不到依靠了,故曰“由面變點是神奇,變得敵人無所依”。
綜上所述,接手的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既要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又要在不丟不頂的情況下聽懂彼勁之根源,根據對方的變化做出判斷,
採取行動,或引、或錯、或拿(拿住頂點)、或發,或甩開再接。然而“因敵變化是神奇”——接手時面對的情況也因不同人,不同武術風格而瞬息萬變。
這就需要考驗你的知己知彼之功,考驗你的所學和你對所學是否融會貫通,是否運用自如,所作所為是否符合太極原理。
這些都是非口傳心授、言傳身教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