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2018武少林-合氣道劍杖訓練

發表於 : 週一 9月 02, 2019 11:16 pm
double
1.jpg
台中場:每月第二週日上午
台北場:每月第一週日下午

合氣道研究
這是武少林最元老級的研習活動了。每月一次,每年設定一個主題,有系統的研究合氣道。在台北道場成立後,我們也同步成立台北場的劍杖訓練,讓台北的人可以不用長途奔波,可以更專心的訓練著。
3.jpg
3.jpg (26.48 KiB) 已瀏覽 2833 次
台中場
這幾年的主題,一直都是以劍杖為主,除了是因為平常上課較少練習,也是趁機用這樣的一個機會,建立起武少林的劍杖研習。

所以從前年的合氣杖,主題以奪杖反奪杖,讓大家了解杖與體術的關係;去年的合氣杖,我們以基本杖操與杖的對練為主題,讓杖的基本訓練與對練被建立起來;今年的合氣杖正式進入組杖的訓練,合氣杖就算是告一個段落了(當然,未來應該還是會持續下去的)。

這是第一次,我們將合氣杖的所有訓練上完,也是第一次有人準備升四段,從白帶開始走到這一步,十多年的時間,看起來很長,但,其實很快。

組杖的訓練
合氣組杖共有六組,主要都是利用合氣杖的特性,做各種攻防的訓練。每次在練習之前,我們總都會先以當次組杖相關的杖法做暖身,除了是複習杖操並加強杖法的動作與觀念外,也同時可以練習合杖與對杖的手感,為接下來的組杖做準備。

就如同體術一樣,整個六組組杖,最重要的除了是杖如何使用外,身體如何移動,什麼時候移動;空間與距離如何保持與如何突破;對杖的兩人,互相觀察的關鍵在那裏;最後如何使用杖的技術來突破,整個組杖的攻防過程,真的是很精彩與巧妙。

許多人在練習合氣杖或組杖,都只在外形模仿著,並沒有真正接受正確的指導。這樣的練習大都缺乏攻防的架構與意圖,所以不管練再久,永遠都只能算是外行人。當然,任何一門武術的學習,外形的模仿是第一步,在動作軌跡之後,接下來就是內在力量與取受雙方的攻防節奏與入身破勢的關鍵了,這也才是武術的訓練重點。
真正的學習是必須先知道每個動作的軌跡,結構與力量來源,再來就是努力不斷重覆的做到精準到位。真正的武術訓練則是在攻防之中,不斷的保持與對手的節奏與平衡關係,並尋找在關鍵時刻出手破壞對手的機會,體術是這樣,組杖同樣也是。
2.jpg
2.jpg (24.36 KiB) 已瀏覽 2833 次
台北場
沒有合氣劍,就沒有合氣道。
台北的劍杖班,我們是從合氣劍與杖的基本操法開始,與台中最大不同的是,這一個班,我們不限定有段者,也就是白帶就可以參加了。

在國外,劍杖訓練一般都是與體術分開的,而且也不一定會特別區分學習者是否有合氣道基礎;因為這跟合氣道的體術,其實是可以同步進行的。兩者的關聯性並沒有主從關係,反而還較像是互補的。

不過也就是因為有初學者的加入,我們也就得從合氣劍的最基本開始學起:劍的禮儀、用劍的規矩、拔刀的技巧到基本擺振的各種單練與合劍技術等。距離上一次練這些基本動作的專門訓練,應該有超過十年以上了吧…。
4.jpg
4.jpg (48.72 KiB) 已瀏覽 2833 次
合氣劍
合氣道的體術結構與技術原理,主要來自合氣劍,最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身體的結構運用來自劍的擺振;二是體術的取受攻防,同樣也來自劍術的攻防。合氣道追求的是劍杖體一致。
合氣劍的訓練系統,從基本劍操、合劍、對劍、組劍、居合到奪長劍等,一系列的合氣劍相關技術,台中與新竹已循環過很多回,訓練模式大家也都很清楚了,再來則是在每次練習時,不斷的重覆訓練到動作精準,技術到位,功力深厚了。

台北是新的訓練,最難的是如何快速建立起訓練模式,並且讓每個人都很清楚的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每個動作的標準該是什麼樣子,然後才可以努力的重覆練習著。

練著練著,隨著合氣劍的內容越來越多,合氣杖的練習時間也慢慢被壓縮掉,好幾次幾乎都沒有練到杖,這情形看起來還要好一陣子才能解決了,得等到大家的劍不會再忘記,能一個月一次的研習,其實是稱不上訓練的,因此這個研修的目的,最主要是希望大家能先知道要練什麼與怎麼練,各自回道館後才能互相研究與練習。先知道,然後努力去做到,只有在平日也不斷在練習著,這些技術與力量才能真正的內化進身體裏,這才叫做是訓練。
日日初心
不管是劍或杖,最重要的是能連結回到體術,與技法產生關聯,這也是合氣道技術訓練系統最重要的部份。劍跟技法能連結在一起;杖跟技法能連結在一起;劍跟杖卻又各自屬於獨特的體系,訓練有層次,架構有內涵,彼此有連結,這是合氣道技術最好玩的存在了。

一整年的訓練下來,不管是台中場或是台北場,其實很可以看的出大家對合氣劍或杖的動作都已越來越熟練,技巧越來越穩定。

台北場接下來會開始的是劍技的磨練;台中場則是會繼續深入劍與杖的應用技術訓練,同時我們也會開始大量對外介紹我們的合氣劍杖體系,一個屬於武少林獨特的合氣道劍杖訓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