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太極散手學習心得 新竹 吳光磊
發表於 : 週四 9月 27, 2018 10:45 pm
太極拳,全世界學習者人數眾多,總是給人「老人拳」、「公園健身操」、「用意不用力」或是「四兩撥千斤」等印象。縱使是太極拳的學習者,仍有多數人認為太極拳就應該是這樣。雖然在武少林,老師教的太極拳與一般人的印象很不一樣,但我們總是很好奇,如果對手出拳很快,連手都碰不到,要如何沾粘連隨?如何引進落空?也許是被我們問到煩了吧,老師便開了這太極散手的課程。
課程的內容在古時候可都是關起門來練的秘密,需要十分苦練才能掌握其精髓,目前我僅能將所體會到的心得整理如下。課程內容我認為可分為五個方向,分別為「呼吸」、「勁力」、「身法」、「拳架」和「出拳」。
呼吸的訓練:
太極拳架慢練是為了察覺身體內的勁力傳導是否節節貫串,是屬「體」的階段。但在「用」時,對手可不會配合你慢慢出招,所以一開始老師讓我們想像腳踩在球上走路並且配合呼吸,從每五步換氣到每一步都換氣,去訓練在激烈的戰鬥中如何調整自己呼吸的節奏。否則一旦呼吸無法配合,體力會下降極快,再多的技術也無用武之地。
勁力的訓練:
勁力的訓練有二種,其一是丹田內勁,其二是太極大桿。丹田的定義有許多面向,從科學的角度是人體重心的位置,從武術的角度是發力的根源,甚至連聲音宏亮都與丹田有關。但老師說真正武術所追求的是全身無處不是丹田,而這正是丹田內勁要練習的目標。丹田內勁除了可以用於攻擊發勁外,亦可作為抗打擊的防護罩,一旦練成十分的好用。
而大桿是傳統武術中極具有特色的訓練方式,各家武術的訓練手法、技術都不相同,但都具有相同目的-整勁。由於大桿要求長度一丈二(約4公尺),最粗處需握不滿把,因此要把大桿操控自如,第一要件必須要有一定的握力,再來才是訓練身體的力量。其實這與拿道館的椅子原理相同,只是大桿是能有更多變化的加強板。大桿的訓練手法有自旋抽送、滑把抽送、行步抽送、遊門四槍和纏槍。
身法的訓練:
據說「踩浪花、亂採花」是古時候訓練身法的方法,在近代已逐漸失傳了,想不到還能在老師身上見到其盧山真面目。「踩浪花、亂採花」顧名思義,就是雙腳如同踩在浪濤上,身法飄忽不定,但手上卻與對手一直沾粘著,利用身法走位使對手無法抓到自己的中心,最後陷入慣性而不自知。一旦對手掉入慣性的陷阱中,即可巧妙地利用陰陽平衡的手法使對手跌進來讓人打。
拳架的應用:
在太極拳架中,只要放入意念,任何一式皆可為殺招。但在近身纏鬥時,仍以太極五捶最為直接有效。太極五捶指的是搬攔捶、撇身捶、肘底捶、栽捶和指襠捶。雖然五捶都是針對人體弱點去攻擊,但在練習時著重在利用陰陽平衡和踩浪花的身法產生的「驚」,並以沾粘控制對手的重心,使其跌入自己的攻擊範圍之內。
出拳的訓練:
雖然在拳架單拆練習時,都是先接手後再出招。但在實際戰鬥中,幾乎不會有接住對手拳頭的機會,因此才會有太極拳不能用於技擊的論調出現。會有這種誤解是因為把「練」當作「用」。「練」時先接手,「用」時則是讓對方接自己的手,因此在出拳的訓練中第一要建立的是主動進攻的觀念。當對手有漏洞時就持續猛攻,一旦攻擊被對手防住,這時才是太極拳式的使用時機。除了觀念的建立外,出拳的訓練包括跳躍出拳,射膝,二趕一,都是在訓練出拳的節奏和出拳與重心之間的關係。
雖然在接觸太極散手前,老師就常在說「練」與「用」是不同的,例如「練」時是一節催一節,「用」時是一節追一節。但沒有經過大量的練習,也僅只是頭腦知道,真要用時,腦袋中想著要「追」出去,但實際上仍是用「催」的,甚至連「催」也做不好。經過這一年來太極散手的訓練,雖然至今「練」與「用」之間的轉換,我仍無法掌握,但與去年的我比起來,我感覺已有一點不同了。(希望不是自我感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