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丹道武術 吳老師--練拳心得

各太極拳大師傳世之經典文章
回覆文章
GM_Lin
Site Admin
文章: 272
註冊時間: 週日 9月 02, 2007 9:44 pm

太極拳丹道武術 吳老師--練拳心得

文章 GM_Lin »

很多人問我要怎麼松,怎麼沉?聽到這個問題使我非常的感慨,而且有不少練了十幾二十幾年的人在問這個問題,為何?因為大家都吧精力放在論誰才是真傳,誰是跟那個名師學的等等上了。可是,每一代拳法多多少少都會有所改變,甚至同門師兄弟中幾十年後拳路也會略有不同,但原理心法不會改變。至於真傳不真傳的問題,在以前學藝的過程中師父會因學生的狀況調整教學的內容,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套路流傳的原因,以陳式來說,流傳的老架打起來近於楊式太極拳的味道,而發勁的掩手捶又有少林拳的味道,至於纏絲勁的圈則在腰,所以彈勁難出來,其因是楊式流傳出去的較早較廣,修改成接近楊式的動作也較好練,而壓箱的功夫也不易外傳,除了少數的入室親近弟子外則不外傳。過去的師父多以教學為生計多少都會留幾手,如果留在師父的身邊不夠久是很難學到上乘功夫的,有些以為拳式學完了練練推手就可以,那就太天真了。因此有很多人理所當然的成為名師,而他的學生也理所當然的又成了名師,至於拳藝的部份也就理所當然的一代少於一代,因此就成了現在的太極形而已。

練功時總會碰到一些人好奇來問練的是什麼,一般很少看過太極拳發彈抖勁,所以看的人總覺得像太極拳,可是又好像不是,甚至有人會直接認為這不是太極拳,最後都會問一句話:為什麼沒有看過這種太極拳,為什麼看到的都是慢慢的太極拳,我只是笑笑,不予置評,我說:這沒什麼,練就會,真功夫的人多的是,一山自有一山高。

遇到過很多內外拳術功夫不錯的武術界朋友們大家曾相互切磋,各家有各家之所長,傳承其優點,當然也有些是光有空架子,倚老賣老的。我常說練功像賺錢一樣,還是得靠自己去練才能累積功力,用說的,是出不了功夫的。以前小時候恩師常對我說:你的拳頭怎麼那麼忙(意思是怎麼老是常打架呢),等到有一天你的拳頭不再那麼忙時,功夫才能算得上還可以。這個意思後來才明白,因為功夫不須要賣弄,但也不能流於花拳繡腿,真正須要用的時候還是要能用的出來,練功夫先要對自己誠實,一點一滴的累積,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對自己的一百分,如果自己都沒有誠實面對自己的話,如何練出功夫來呢?

很多人用說的很厲害,不論其功力如何,這樣的人,我都只想問一個問題,你練功的時間多,還是說功夫的時間多,一天練多久,一星期練幾次,如此便能知道其如何。我的兩位恩師到老還是每天老老實實的練功,小時候曾問過恩師一個笨問題:師父你的功夫我都打不嬴你了,為什麼你還是每天都練完全的功,恩師拍了拍我的頭,說:傻孩子功夫你只能算是入門而已,一山還有一山高,自己如果不老老實實練功的話,再好的功夫也會變成花拳繡腿,以後你就會知道什麼是「年輕靠身體,老了就得靠功夫」的道理。



太極拳到底怎麼樣才是正確?這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來:

一是用的方面,有一次遇到一群小混混仗著人多,不懷好意、口出惡言,可是他們卻沒想到我竟會先動手,他們自己先被嚇了一跳,動起手來他們卻反而吃虧,事後停手,對方說:我們都已經夠惡了,你卻比我們還凶。聽起來真是哭笑不得,後來對方問我用的是什麼功夫,我說這是太極拳,對方直接回了我一句:騙人,太極拳都是慢慢的。真是不知該如何回答,要解釋起來可真就是說來話長了,這是一般人對太極拳的錯覺。太極拳是能快能慢的,試想若對「慢是練什麼,慢在哪裡,快練什麼,快在哪裡,要怎麼練」這些都不知道,實戰如何用,比手劃腳時會拳不像拳,這是大家應該省思的問題。

另一個層面則是練法的問題,很多人問,站樁要不要練,那麼多練法對不對,都對,也都要練,但是要先在拳架裡頭練。因為拳架是活的,站樁是死的,拳架練不好,拳絕對用不出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任何的心法口訣都要在拳架中練出來,若拳架中練不出來,那要如何練出功夫呢?這是不是又是很簡單的道理,如太極拳八法,在拳架中都有,如果拿出來單練的話,也很難練出效果,知道心法口訣沒有用,沒有師父的口傳心授的話很容易走偏方向。以前恩師光教一個揉法,就糾正了近一年才真正進入了身體裡,我常鼓勵學生天天來練功,為的是要讓學生真正練到身體裡,而不是只有比招式而已。我的師父都老老實實的天天練功,何況是我,更何況是我的學生。以前恩師說:現在你自己練功練功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練給我看,我能體會恩師的用意,在師父的身邊要把功夫練紮實了,以後就不容易走偏掉。很多人以為用幾個月的時間拳架學完就是打太極,推來推去就是推手,這是練法不切實際的認知,很多人聽人說,練一些以訛傳訛的東西,以至流於比手劃腳,功夫還是要老老實實練比較實際。

太極拳在一趟拳勢當中不是要每一招都發勁,在不發勁的式子中,要有暗勁,這是力在骨子裡,如此才能綿綿不絕。一趟拳路過程中,展現在身體外的動能要有如大海波浪般,一波接一波的能量,雖然柔卻蘊含力量,如此才是太極拳該有的表現。

楊式老架子中如要發勁的話,用的則是最難練的甩勁為多,還有松沉勁,綿勁,然而到底是那一種勁好用呢?其實那一種勁都好,但是每一種勁都要練,這樣才不會走偏掉,以前學藝的過程中我們都是一步一步的學習,從沒有什麼速成,也不會去想有沒有較簡單,輕鬆,易練的功法這種念頭,所以一路下來,該練的都練了,該學會的也在自然而然的情況下都學會了,當然這得感謝恩師毫無保留的傳授。

對於在拳架中到底要不要發勁才對,其實都對,但是不發明勁就得要有綿勁,綿勁指的是;要像大海中的波浪一樣綿綿不絕,看似溫和卻內含能量,綿勁在拳架上要由跨襠的圓,慢慢的上傳到手,在拳勢上的表現會有開展延伸的感覺,而不是那種自我陶醉的亂擺動和搖恍,很多人,連一些所謂的名師也都有這個毛病,要不然就是重心沉不下去,這是松沉度不精的關係,有這些毛病的話,也就只能練鬆柔勁而已了,另外在實戰當中有時可以發勁,但有些時候不能發勁,發勁這個東西就好像是身上帶著武器一樣,有時會派不上用場,例如像是人多的時候,如果二個人以內還可以,但如果4~5個人以上的話就不好用了,(這是本人多年來的經驗),或是對方來的快,來的又貼身的時候,就不適合用,這時候就要用到纏絲勁(擰勁),纏絲勁如果沒有空間跟時間彈出來時,就會用到纏絲勁的摔法,在拳架中很多式子都可以在近身時使用摔法,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為什麼不知道怎麼用呢?還不是練的人看遠不看近,老想著一步登天,說到這個摔法又讓我想起了一個有趣的事情,以前有個小夥子,二十來歲,自稱什麼家傳的什麼拳術,常常的找人挑戰,什麼截拳道,空手道,國術等等…。他都挑戰過,看到我在練拳,來問我發勁的問題,我說兩個字"松沉",他不太信相,我說那就來試試看,玩兩手,他說;他不敢,他看過我發勁的勁道,我說沒關係,如果沒把力道控制好,傷到你的話,那功夫算是白練了,後來動上了手,他的動作已經停了,我以為他要停手了,怎知我的手剛撤,他又一拳打過來,閃避不及,一拳從我的眼皮劃過,而當他的拳劃過的同時他也摔出去了,他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他打到我,而我卻可以同時的將他摔出去,我說;要不是以為你要停手了,你的拳,還是只會在你自己的身上打轉而已,而用的手法就是纏絲摔法,另一方面用的是膽量,知道閃不了就讓對方的拳用擦過去的減低損傷,同時也要進入對方的空隙中,自然拳就不會白捱了。



在拳架中如;擺蓮腿,當頭炮,旋風腳,運手,雲手,搬攔捶,倒穿肘,倒攆猴等等…。。甚至左,右掤都可以用摔法,其重點在於自己身上的三個力點要實而已,沒什麼,所有的細節練對了自然就會了。至於各種勁道,我的看法是:缺一的話,表示你有很多的細節沒有做好,也沒有做到,才會出不了勁,而且對強健身體方面也很有限。

另外發勁對氣力的訓練,丹氣運行與強化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透過內勁的節節貫串由腳而尾閭,脊椎,肩,肘,手,然後中定,氣歸丹田,上三陽之筋氣由陽蹻脈下沉至湧泉穴,對此有利筋脈的疏通,每發一次勁就運行一次大周天循環,這是發勁的好處之一,對於實戰的應用則是意念上的一個松沉,一個開合,勁就可以發出去了,而且在筋脈中透過內勁的擴張延展,筋脈,血管,肌肉的彈性則是越來越好,骨頭的密度則是相對的增加,學生中有人練拳兩年增加了5~6公斤,但是外形,腰圍,卻反而變瘦了,另一個作用則是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周天循環達到去無存精的效用,將體內不好的雜質,穢氣排出體外,這樣氣力會增加,體力也會相對的增長,不能像有些練太極或是其他武術,氣功的那些人一樣,說自己練的多好,氣到那裡等等......可是體力,氣力都不行,走路時亦看不到腿的抓勁,一個人的功力光看走路就能知道其功力的深淺。

關於太極拳到底要不要練發勁才對,其實都對,也都不對,因為入門時練慢,不能發勁,當然也不會發勁,待蓄勁要進入中級程度時就要開始練發勁,發勁練不出來的原因是松沉不得法,所以蓄不了勁,等到發勁練出了點眉目以後又要回過頭來練不發勁,之後再練綿勁,如此重覆循環練習才能對自己的勁控制自如,練拳或應用時才能隨心所欲捨已從人,遇強則強,遇弱則弱,如此才不會侷限在某一領域中而已,拳藝也才能日益精進。

很多人練了幾年功,功夫不怎樣,嘴皮子上的功夫卻是越來越了得,說起各種拳術,歷史典故,名人大師等如數家珍,說三道四評論功夫等頭頭是道,可是練起功來......卻只有,也只能比手劃腳而已。

氣沉丹田

這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大家都聽過也都知道,內外拳家,練氣者也都在練,但是真的有做到嗎?要怎麼練呢?

其實氣沉丹田與松是因果表裡關係,其結果是產生了胎息的現象,而這又是另一個因果關係的開端,為的就是生生不息的循環,有生就有滅,如此方能生生不息。氣沉丹田之所以練不好的原因在於松與沉這兩個字,練太極的人都知道,可是為什麼做不好呢?或許有人會說我很鬆,但別忘了有松就會沉,一般只顧著松而忘了沉,所以犯了散的毛病,松不能散,不能軟趴趴的,但也不能硬綁綁的,這很矛盾,沒錯,太極就是一種自然的矛盾,其來自陰陽相對,相生,相剋的道理,拳論中提到氣歛入骨,綿裡針等等…用白話說就是力在骨子裡,可是話又說回來,那該怎麼練呢?其實心法口訣就一句話而已很簡單說穿了就沒價值了,很多人常把拳經,拳論掛在嘴上,可是不明其意或是誤解其中正真的用意,拳經,拳論,說到底,它還是理論性,概念性,真正的心法,口訣練法要有師父的口傳心授才不會走偏掉,另外,真正的心法,口訣,這些壓箱功夫是不會出現在文字上的,其往往都是一句白話,一個很簡單的觀念然後持之以恆的鍛練而已,傳統的學藝過程中須要用時間來累積打底的用意是;基礎練紮實了,觀念清楚了這才能離開師父的身邊,不然只知練形,內在的功夫不練,很難出功夫的,在師父的身邊經由師父不斷的更正,修改,功夫的基礎才會紮實,以後的路才不會走偏,這才是真正的內在,因為意念想的是一回事,身體做起來又是一回事,這也就是很多人連最基本的氣沉丹田都練錯的原因,氣沉丹田不是只有用意念把空氣吸到肚子裡去,氣沉丹田要把松與沉合在一起才可以,不然的話練了一輩子還是只有在那吸氣的份而已,正確的練法其實也只有一句話,一個觀念而已,有了氣沉丹田之後才會有胎息,胎息的目的是為了要蓄養能量,這是為了動靜合一,剛柔並濟之故,沒有這些功夫就不會增長,相對的這不也是大家最想追求的內在嗎?以前我常跟學生們說很簡單,沒什麼,學生們的表情不置可否,但是當自己有了感覺以後又會覺得驚喜原來也沒有想像中的難只是要不斷的頓悟,體會罷了,當然用嘴皮子是練不出功夫來的。



圓檔與松沉

松沉與中正的前因後果所產生的現象:圓檔,襠要圓,圓要撐,這是因果關係,不能只做表面的圓而已,如此足掌就不能全實,一般不是足掌外翻就是蹺起來,這是不行的,這是因為沒有松夠沉夠的關係。中正與松沉和圓檔是環環相扣的因果循環關係,松沒有中正就不能沉,沒有了沉,襠也不能圓,沒有了圓就沒有撐,當然也就不會有滿,所以就蓄不了勁,如此遇到來的力道大時當然也就化不了勁,(太極拳要化打合一)所以就會變成能看不能用的太極拳了,不然就是輕輕推,慢慢來的推手表演。襠要圓才會有勁的滿,勁滿了,自然就會有一種圓的彈勁,對手力量來,不但可以化對手來的力,更可直接將他的來力跟襠勁送給他,假使襠有角的話(襠沒有圓)當你在蓄勁要發勁之時,對手跟著你的重心後退,將力給你,你的重心就破了,其實功夫這個東西是一個由多種成份組合而成的複合物,少了那種成份就一定會少了某種功能這是一定的。

中正的關鍵在於脊椎與腰跨兩者間,因為整個松沉的重力要經由脊椎下沉到跨襠之間再到腳底,而後再將圓檔的勁上傳到脊椎,如果脊椎沒有中正的話勁就斷了,這是屬於武術層面,如果以筋脈氣血運行的角度來說,背與跨襠的角度不對的話就無法運行大周天,因為三陰之氣無法上傳,三陽之氣無法下達湧泉穴,如此一來也就沒有了陽陰,同樣的如果脊椎前傾或後仰也無法松沉到腳底,相對的脊椎也不能為了要松而跨掉,內家功夫就離不開陰陽和周天循環,太極拳不是只有比手劃腳,要有能量後才會有力量。

松要沉,沉要直,直能墬,墬能蓄,蓄要圓,圓要撐,撐能滿。

肩是松沉的第一關卡,沉肩墬肘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後面還有一句就是(沉肩,墬肘)提腕,坐腕,跟立掌勁透指,為何呢?因為手掌是上半身勁的出口,如果肩沒有松透的話勁就無法貫串出去,如此就會僵硬,一般為了要掩飾此一缺奌變成了慢慢來,比手劃腳的太極拳,這是錯的,太極拳要能慢能快才對,(練習或要用甩勁時就要快得起來)即使不發勁也會有勁的延伸,綿綿不斷的感覺,而不是自我陶醉在要死不活的松跨軟當中,當然條條道路通羅馬,不一定練習的過程,方法,那一家,那一派才是絕對正確的,但其結果才是重要的,一樣的,也要能合乎拳理才對,現在大家學習的內容實在偏離了根本原理太多,以至於練了很久練不出什麼東西來,現在流傳很廣的一種太極拳將很多的內在簡化,(招式上的多少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美其名是為了推廣太極拳,但是少了那些內在的功夫以後,這種太極拳,就不是太極拳了,能看不能用,比手劃腳,如以養身,健身來說的話,還比不上去跑跑步還要來的有益身心,常常看到一些太極練了十幾二十年的人練來練去還不是那一副樣子,自以為很鬆,以為來幾下表演性的推手就是太極,那就太好笑了,實戰當中那些把戲是用不出來的,能看不能用,其實這連最初級的都排不上,為何?不管怎麼練,不外乎一個通則,松要沉,沉要直,直能墬,墬能蓄,蓄要圓,圓要撐,撐能滿,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小細節如果不一一的詳解很難體會其間的道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比對法,就是實際動手試看看正確的動作跟不正確少個不起眼難以察覺的細節其結果有何不同就能恍然大悟了,所以,以前師父教拳的時候總要詳細的拆練講解這樣才能真正的練到功夫,而不是比手劃腳的擺招式而已。其實少的東西都是內在的層面為多,因為一般人在學拳或打拳的過程多在注意動作的問題,而忽略了先要有內在的能量才會有外在動作的道理,有了內在的能量外在的招式不論何種動作都會有力量。

總結來說;松沉要有頭有尾,不能只顧松,不能犯了軟,跨,散的毛病,要把力沉到骨子裡去,這樣根基才會在胯襠中,如此才能一步步的提升境界,松沉有初級的練法,中級的練法,高級練法,每一個層次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化打合一,既是蓄勁也是化勁,化勁用的是蓄的,讓對方感到我方的身體像海棉一樣,一直吸收他的來力,而不是像一般表演推手那樣,讓身體歪一邊或一直退後然後再發勁,這種情況如果對方來力大或快時,功夫就不能用了。

中正;不管松沉蓄勁當中,或是移重心當中,還是坐胯,都要中正,怎麼樣在這些情況當下中正,跟松沉有著很大的關聯,而松沉又要有中正才能做得好,每個環節都要到定位才行,聽起來似乎會很困難,其實不然,重要的是不要自己騙自己,該練的一定要按步就班,一點一滴的累積功力。

陰陽變換;指的是移重心,每一次的移重心都是一個陰陽的開合,每一個動作當中會有好幾個陰陽開合,在開合的過程中,陰,陽,輕,重,多,寡,剛,柔,都要做到,這樣在整個移重心當中,襠的圓,撐勁才不會失去,不要偷工減料,這是很多人練不好的原因,同樣的在陰陽變換,也分有初級,中級,高層練法,一層一層的往上提升境界,不要老想著要速成,這是犯了一個貪字,太極拳裡,要忘了手,要練到無手,就是忌一個貪字。

歸元中定;指的是坐胯,坐胯時要做到上半身氣沉丹田,下半身圓襠胯撐,如此才能根歸元,身中定。有定才有動,有陰才有陽,上身由陽變陰,下身由陰成陽,一個定式當中又轉換了一個陰陽,下一個動又是一個陰陽的轉換開合,這樣三陰,三陽筋脈才能生生不息。

外國人看太極拳

我有個學生,是個美國人,在美國當地拜師學了十幾年的太極拳與螳螂拳,如果打起螳螂拳起來還算是虎虎生風外行人看來架式還挺嚇人的,不過他自己也知道空有架子沒有功力,不竟懷疑起中國功夫真是如此而已嗎?所以他離鄉背井的先到中國大陸去尋訪名師,但是找了一年看來看去還是空練架子的功夫,其實,並不是沒有真正的高人,只是他沒有遇到,天下之大豈有一山獨高乎?後來,到了台灣又尋訪了一年多,幾乎心灰意冷,連原本所學的都已放棄不練了,直到在成大看到我在練功時,即刻的要來拜師學藝,原本想說老外不知道能不能有耐心,毅力不斷的修練與學習,當時還一直告訴他學這個功夫很苦,很累,看他是否會打退堂鼓,那知…他只怕沒有真功夫可學,更何況千里迢迢尋找師父學功夫那麼久,豈有放棄的道理,現在這個老外弟子很用心的在學習,進步也很快,畢竟以前所學的基礎還在,差別在於心法,口訣的應用,如果一門功夫沒有其心法口訣的話,你怎麼知道到底練的是什麼呢?但各拳種的功法,只要是內家的話必定有共通之處,或許訓練的重點,方式不同,但要的結果是一樣的,如果在外家的功夫中加入內家心法的話,對外家功夫的氣力會有很大的幫助,這也就是老外弟子進步那麼快的原因了,老外的力量比較大,因為形體較高大的關係,所以每當在實際對練時如果功力不夠的話,要弄倒他是不容易的,在外國人的眼中,他們的觀念是用證據來驗證功夫而不是用嘴皮子來說功夫的。

松沉勁與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勁透指的關聯性

鬆柔勁是太極拳的入門勁法,有了松就要有沉,如果有沉的話就會有一些肢體的動作,現象展現出來。胯不進松沉勁這個門檻,無法進入太極拳的大雅之堂,很多練太極的人練的拳法招式都是大同小異,但那不是重點,我一直強調,拳式一點都不重要,關鍵是在於內在陰陽,開合,聚散,循環,但是即使同一系列的太極拳流傳至今,練法上也存有很大的歧見,這不外乎是一個原因;一代傳給一代的東西這邊少一點,那裡少一點,所以到現在練的人會有很多的疑問出現,當疑問出現時就自己想,自己猜,自己編,可是再怎麼編,還不是只有拳式的改變而已,到最後也就不成樣了,有些人口口聲聲說太極拳要立身中正,鬆腰落胯,可是打起拳來恍來恍去,散慢,重心高的像站直一般,這只是太極操罷了。

現在來談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勁透指的關係和相對性,勁起源於腳底,而手,這是生,生是由下而上,松沉是瀉,也要由上而下才對,有人強調美人手的太極拳,說對它也算是對,但只對一半而已,這起因於在尚未出掌之前是要放鬆沒錯,當然不可能還在蓄勁的時候就坐腕,讓力抗在肩上,然而再出掌,勁到腕時身體一個松沉,腕就會坐下來,勁就會自然而然的順著手指頭貫串而出,所以會有勁透指的現象出來,如果只是為了一個手勢,肩就無法松沉下去,有多松?不過是皮的松而已,如果真的有勁的話勁還在手上,假設真要打人豈不是沒有真正的把勁全送給對手嗎?可是話又說回來,沒有松沉,勁從何而來,一些人練久了有點松,自然而然有些上身的柔勁,表演起一些發勁的"表演"這些演出,推的人都是輕推,慢來,配合表演者,太極拳不是只有練一些表演性的東西而已,太極拳練的是內在的功夫,試問實戰當中這些把戲還能用嗎?太極拳能快的起來的關鍵在於松沉,松沉為的是蓄勁,蓄勁在根,而根要深,試想樹的根若不深則不穩,相對的根若深則能穩,再大的風吹也會經由眾多的旁枝分散掉來力,而不是只用松胯向來力的另一方去化勁,那是對來力慢,來力輕有用,來力快,重的時候就用不出來了,有些人表演起發勁的把戲似乎功力精湛,可是走拳架時襠不圓撐,移重心時後腳又直,不然就是重心太高,沉不下去,前傾,後仰等等,老是把聽勁掛嘴上,聽的了勁是因為來力慢,來力輕,真正聽勁的地方不在手,也不在腰,而是在根,太極拳的出拳或掌是不能動手的,我常跟學生們說,忘記自己的手,我要打你,不管是出拳或掌都跟手沒有關係,手只是一個傳達,接觸的點而已,更何況身體的任何一個點,只要接觸到對方都可以是勁的出口,這個觀念是建立在松沉勁的用法上,手要出去,先管松沉,勁就自然會跑出來了,有這個松沉勁就無須理會手勢如何,上半身的形體,它自己就會就定位,形成了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勁透指的狀態,如果意念還在手上的話,身子就無法松沉下去,如此身上的勁就沒辦法貫串而出,這也就是很多練美人手的拳架一個比一個高,沉不下去的原因,即使勉強練低一點的拳架,襠也無法圓撐,以至於身體歪一邊,重心都落在腰與膝蓋上,這些問題同樣也出現在一些練陳式太極拳的人身上,正因為如此,重心沉不下去,所以再怎麼練都只能用慢慢比的而已,不然就是拳架打的很漂亮,可是卻出不了勁,對於拳論中快慢相間,剛柔並濟,後發先至等等,當然就無法練出來,最大的因素是誤解了方向,因為學這種路子的人太多,教這種調子的太極拳又太多,以至於太極拳流於比手劃腳,失去了真正太極拳武術層面的東西。

另外有人打起陳式太極拳的某些拳式沒有做到沉肩墬肘,坐腕,立掌,勁透指的話,也像極了美人手式那一派的太極拳,如懶扎衣,單鞭等,有些人誤以為用手腕轉一圈,就可以混過去,那是自己在騙自己,這是在做表面功夫而已,太極拳講的是一個陰陽相等的觀念,上下,頭尾,長短,高低,都要分清楚才會出功夫,松沉練的如何看看手形就能知道了。

陳式太極拳與楊式太極拳的共同點和差異性

一般認為楊式較柔,而陳式較剛,有人覺得陳式的較好,有人認為楊式較合體力不好的人練等等,(如果以現在流傳的陳式太極拳來講,跟現在楊式太極拳兩者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差別,只能像楊式太極一樣用比的而已,勉強來說只比楊式快了那麼一點點而已,立身要中正,要快慢相間,剛柔並濟,什麼纏絲勁,要松活彈抖等等。。。似乎沒有看到,襠沒有圓撐,身與腰胯也斷了勁,以至於打起拳架搖來恍去,用身體搖來恍去,騙自己有轉移重心,發勁也不是用彈出來的)其實兩者內在應該都是一樣的,差別在於外在的招式動作和心法的名詞不一樣而已,陳式古太極(大架子)講的纏絲勁,在勁的表現方面因為快慢相間的關係會著重在彈勁上,何謂彈勁?就是把纏絲勁加上速度,用彈的方式將勁發出去,這種勁道渾厚,且快,不須太大的空間就能發勁,意念上的一個松沉就能把勁合起來發出去,而在楊式老拳路里練的是擰勁,其名詞不一樣但內容講的,練的是同一個道理,而心法口訣也是大同小異,諸如此類,太極拳一定要能快能慢,快慢相間,剛柔並濟。

這個纏絲勁大家都在練,可都是一知半解,聽來看去,都是用意念怎樣纏怎樣繞,或是腳怎樣又怎麼樣的,明白說,百分百錯誤,心法口訣,一句話,一個觀念而已,可是不代表就能學會纏絲勁,,會還要知道怎麼用,這是要全部的小細節都練對了以後自然而然就會跑出來的東西,不是說要練就能練成的,纏絲勁是屬於中級層次的功夫,用在近身纏鬥,化勁,鎖身使對手有如身陷蜘蛛網中無法脫離,不管身體那個部份碰到對手都好像一條一條繩索纏住對手一樣,在發勁的部份則會有旋轉彈抖的勁,發纏絲勁會比一般直勁的力道還要來的大,太極拳要能化又能打非得纏絲勁不可,不論直的來或橫來,上下來的力皆能化,而且化勁就是在蓄勁,將對手來的力還給對手,自己反而不費吹灰之力。

楊式和陳式有何差別,又有何好處?楊式把拳架的動作化繁為簡,專注於內勁的凝聚與運行,雖然外在動作的陰陽開合少了,可是內在的開合卻更詳細明顯,如此每一招定住時,則是一個大周天循環,但簡化動作上的開合以後,陰陽變化就少了,少了陰陽變化後相隨的動作自然就小很多,此一差別在丹田內氣的運轉上會減少,所以在氣力方面的訓練較為不足,但是對中正,松沉的訓練較容易體驗,(這裡指的是本門的古傳練法,非一般楊式37式),陳式古傳太極拳大架子(指的是本門古傳大架子)在剛柔的分配中較平均,所以會有快慢相間,剛柔並濟的拳式,在一趟拳當中會有如波浪般的高低起伏,事實上不管陳式,楊式太極拳粗略的來說;練的內容為三個部份,一是松沉蓄勁,二是陰陽變換,三是歸元中定,有了這些內在以後什麼樣的招式都不重要了。



對岸的一些人將大架子歸類為新架,他們那種才是老架,我的感覺是這樣;你們自己高興就好了,我沒有意見,但是你們在練的時候,剛柔並濟,松活彈抖,立身中正,重心轉換,纏絲勁等等。。。不妨自己檢視一下,畢竟功夫得靠自己練出來才是。

淺談太極拳應有的健身效用

健身跟強身有何差別?這是一個順序的問題,先健身後強身,很多練太極的人想藉著太極拳來健身,這個觀念是對的,但是錯在把練出功夫跟健身份開來,應該這麼說:有多少功夫才會對你的身體有多大的好處,功力累積的越深則由健身進而強身,這才是正確的觀念。

正確的太極拳在武術的層面所走的路徑就是道家的筋脈,內氣周天循環,在前文中所提過,不論是那一門派的太極拳,完成一個招式,內勁,就得走一趟大周循環才對,如此才是真正的太極拳,太極拳是結合道家內功而成的一門藝術,即是武術,也是健身法寶,當然不能只有比手劃腳的練招式而已,至於什麼樣的招式一點也都不重要,招式就好像是衣服一樣,各種款式的衣服合適穿就可以了。

大概來說;太極拳在健身效用上有幾點;

一,活化我們的肝,腎,脾胃之三陰筋脈,我們的三陰筋是"生"的開始,一般人會白天沒精神,晚上睡不著,血壓高,這都是典型的下陰筋失調的原故,古人說過;人要老,腿先老就是這個道理,我們練太極拳如果練的對的話,三陰筋脈生生不息,一個開合纏絲擰勁就練到了三陰,三陽,帶脈,任脈,督脈,其中有生有洩,有陽有陰,有高有下,完全符合太極相對等的道理,哪一派的結果都應是一樣的,怕就怕練錯,或是只練外型,功法不明,東少一點,西少一點,練筋脈是第一步,也是萬丈高樓的地基。

二,內氣,太極拳的勁是松沉而來,松沉以後會有丹氣的凝聚,隨著勁和丹氣的運行全身,會有去故納新的作用,一般人生活作息正常,卻精神不振,這是典型的中氣不足,有人以為練氣功,把氣吸到肚子裡去就可以了,但結果呢?一些練氣功的人常說;我的氣到那裡,我的氣有多飽滿等等,可是卻沒有體力,須要用到體力的時候卻有氣無力,這是順序顛倒的練法,筋脈通暢了,氣才會聚集,有了周天循環,丹氣自然而然就會歸元了,如此先天之氣才能與後天之精氣結合。

三,胎息,胎息這個東西它是一個自然的現象,它是蓄,也是養,就好像是我們的存款一樣,有存款,有急用的時候就不必伸手找人借錢,胎息時肚子會有內外鼓動的現象,有人用順勢,逆勢呼吸來教人練功,這是錯的,誤人不淺,後文中有討論,這裡不多述,為什麼會有此錯誤的練法出來,我想這是大家以訛傳訛的結果,以為順,逆呼吸就是內功,真是無知的可以,不然就是看人練,然後自己亂模仿,就像我在省思篇中提到的那個花拳繡腿的傢伙一樣,看一看就亂模仿,其實胎息你只要順序練對了,功力到了,時間到了自然而然就會的東西,少了前面的步驟,就算你練十輩子也練不出來。

胎息是屬於練氣的部份,有很多人都在練氣功,門派也很多,論述也很多,沒有所謂的絕對,但是,先後的順序沒有練對就是錯的,很多人筋脈都還沒有練到就想練氣,這是本未倒置的做法,這是因為大家都想挑輕鬆的練,筋脈的練法要先勞苦才能去除體內的雜質,濁氣,如此筋氣才會生生不息,而大家對於練氣的錯誤觀念則是認為較靜態,所以會比較輕鬆,因為只有吸吐而已,不然就是用想像的,如果功夫能用想像的想出來,那全世界就都是武術高手了,在太極拳的中定時要練出胎息,陰陽變換時將內氣運行至全身,這才是真正的古傳太極拳奧袐與精深,其實這些一點也不難,練法對了,二年內就要學會這東西,不然就是浪費生命,我常跟學生說;要跟我練功,先得要捨得汗水,要耐得了性子,才能出真功夫,這句話是恩師跟我說過的話,這也是每個學生入門之前我都必說的,不要盲目的練招式,急著要把拳架打完,比手劃腳的打拳架,如果只是想練招式而已就不用跟我學,教招式的人一大堆。

太極拳每個階段的練法都不一樣,初級,中級,上層的階段練完了,就可以融合自己的體驗與喜好去發展,每個人的拳式都會有個人的特色,雖動作大同小異,但是感覺不會一樣,不要像有些人,功夫還沒學一半就改起拳架來了,變來變去還不是比手劃腳而已,浪費生命。

結論;太極拳不能把武術的層面簡化掉,有功力才會真正達到健身,強身的效用,古傳的太極拳包括了動態的外在功法,內在的筋氣運行,道家內氣的周天循環,這才是真正的太極拳,不能用駝鳥心態,練練招式而已,,或者用是用我只要健身而已,所以不用有功夫的觀念來練功。

有了上述的內在和鍛練過程已達健身之功效,接下來則是強身的階段,同時才算是真正進入了太極拳的大雅之堂,也開啟了武藝殿堂的大門。

勁與筋脈,血管,臟腑的關係

太極拳真正的意義是在於內在的蓄養,聚集,循環等(後文會提到這當中的前因後果),有了這些之後才會有能量,有能量之後才可為我所用,每個人只要練法對了,然後再用自己身上的兩個東西來換,就一定能做到,(一,時間,二,汗水)功夫這一檔事,沒這兩個東西與正確的心法口訣是練不出來的,有了能量累積,蓄集以後就要學會發勁(多種勁法都要學會),藉由發勁將內勁貫注運行於臟腑與筋脈,血管之內,透過內勁的一縮一放可達到擴張,舒展,按摩,而肌肉,血管,筋脈,臟腑,則是越來越有彈性,有韌性,這是練發勁的好處,很多人練太極拳用比的,勁彈不出來,自己練不出來就說太極拳要慢慢來,用意不用力等等做為藉口,用意不用力沒有錯,那是要身體可與意念結合才對,不然的話;意念想的是一回事,身體不聽話,只是空想像而已,其原因很簡單,能量不能聚集,沒有能量身體無法執行意念所要的目的,這是先後順序不對的結果,我們為什麼要一步一步的練習?為的就是要身與意合,神安定,如此才會有能量的聚集,這個用意不用力這東西無須刻意的練習,要打人不是用手去打人而是用身體內的能量去打人,這個練法觀念才是對的,那是一些學藝不精的人誤解了方向。

這個能量聚集的第一步是筋脈要通暢,有人會說我的氣用意念可以到那裡等等......所以很通暢,那是自己說的,氣要能與力合成為勁那才能為自己所控制,方能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自己用想像的,我們所說的筋脈通暢指的是;要能從筋脈的源頭運行到末梢才對,要先由這個地方練起,練對的話,越來越精純,意唸到那裡,勁就到那裡了。

記得以前與恩師對練的時候,常常不明就理的就被恩師摔飛出去,後來發現恩師的腳掌稍為點了一下勁馬上就到手了,之後詢問恩師我的觀察是否正確,恩師笑著說;小子,再練一年你就可以出師了,恩師說;你現在身體已經可以聽勁了,等到你可以用腳掌感覺到力的時候,功夫就算是及格了。

這才是真正身與意合,用意不用力的表現,而不是用慢慢比要死不活的練招式而已,太極拳要進入強身的階段就是要把氣與力合起來,松沉蓄勁,能蓄則要能發,能發則要身與意合,如此方能剛柔並濟,陰陽調合。
回覆文章

回到「太極拳經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