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_工字伏虎拳概論_新竹道場_吳光磊

回覆文章
michelle
道場長
文章: 3078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31, 2007 12:07 am
來自: 台灣台中

2013年_工字伏虎拳概論_新竹道場_吳光磊

文章 michelle »

前言
  在整個中國的武術歷史中,由於南北地域的地形特色不同,使得武術的發展也有南北派之分。北拳重身法,以奔跑、蹤跳為特點,用時手腳齊發,攻擊形式多變。而南拳重腰馬,用時步法穩健、手法綿密、招招分明,腿法較少且起腳不過腰。

  洪拳屬南拳,自然強調腰馬。以往洪拳名家,無不在腰馬上下苦功,全因腰馬是洪拳中的力量根源。而工字伏虎拳正是奠定腰馬根基的基礎套路,更有洪拳三寶中拳母的稱號,其在洪拳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洪拳內外五要揭秘」[1]中明確指出,虎拳主練骨,練習時須鼓全身氣力,臂堅腰實、腋力充沛、一氣相貫、始終不懈、起落有勢、努目強項,有怒虎出穴、兩爪拔山之勢。因此在整個套路中講求橋手氣勢磅礡、橋馬穩如泰山,以鍛鍊修習者伸筋拔骨、力貫骨髓的勁力。

  除了腰馬外,工字伏虎拳亦重橋手的鍛練。「橋來橋上過,無橋自造橋。」說明了橋手在洪拳中所扮演的攻擊角色。洪拳橋手可歸納為十二種法門,分別為「剛、柔、逼、直、分、定、寸、提、留、運、制、訂」[1]。「剛、柔、寸」是橋手的三種勁力;「逼、直、制」是橋手的三種形態。逼橋是短橋,與制橋配合,常用於封逼擒拿;直橋是長手,用作離橋抽打。「定、運」是橋手的變化;「分、留、提、訂」是橋手的四個方向。橋手由內轉外是分橋;由外內合是留橋;由下向上提托是提橋;由上往下按是訂橋。
  橋法是由橋手的形態和橋手的勁力組成的,在橋手的過程中,橋手的勁力常會在剛、柔、寸三種勁力之間變化。橋手的勁力無疑來自於穩固的腰馬,但另一個橋手勁力的來源則是膀手,即肩胛。肩胛骨內合,稱內膀,所用手法統稱為內膀手;肩胛骨向外分時,稱外膀,所用手法亦統稱為外膀手。例如「逼」屬內膀手;「直」為外膀手。「分、留、提、訂」時,「分、提、訂」皆為內膀手;而「留」則屬外膀手。

  洪拳講求「銅橋鐵馬」,其一招一式,勁力的變化都清楚分明,力求一招如排山倒海,無堅不摧。但畢竟在真實的戰鬥中,敵人出手極快且變化多端時,單單是腰馬穩固、橋手硬朗是無法應對所有的攻擊,尚需配合身法的移動、步法的轉換,才能真正克敵致勝。因此從套路的演練進入散手的應用,必需先了解套路中每個動作的勁力結構,如何接力、發力,再加上身法和步法的變化,才能發揮出洪拳的威力。以下就工字伏虎拳的套路作歸納剖析,分析其勁力結構以及配合身法、步法時的應用。

套路勁力結構與用法[2]
  工字伏虎拳傳為洪熙官改十八羅漢伏虎拳而成,因其步法進退成「工」字形,故取名為

工字伏虎拳。由於步法簡單,因此在這套拳中重在動作間腰馬轉換的穩固力量,以及各種橋手間的剛性勁力,並且配合呼吸與喊聲,可鍛練修習者銅橋鐵馬、伸筋拔骨的內勁。工字伏虎拳的勁力結構可細分為手、肘、肩、身和馬等五個部分去做分析。
一、手
  工字伏虎拳中最鮮明的特色即為虎爪和指定中原兩種手形。此兩種手形皆要求手掌與小手臂垂直,及五指間撐扣的力量,以此拉伸手掌上方的筋,可達到鍛練手指與手腕力量的目的。在十二橋手中,制橋即是利用手指的力量作關節擒拿。應用時舉凡抓筋脈、穴道或頭髪、衣物等均屬制橋變化用法。除了制橋之外,掌根亦能用撞擊方式攻擊敵人的要穴,例如「餓虎撲羊」等。

二、肘
  在洪拳中對肘的要求為沉墜與曲蓄。因手為上盤門戶,宜窄不宜寬,宜曲不宜直。門寬易被敵方乘機而入,手直則力散,故門窄而易守,手曲而力抱。而肘居於手之中節,從技擊的角度而言,此為防守的底線。因此肘的沉墜可令防線穩固,易守難攻。從勁力結構來看,肘開則手的節與節之間的自由度較高,可使出手速度加快,適合瞬間發力或離橋抽打(直橋),但不利於接橋。肘墜時手的節與節之間會緊密連結,且因人體天生的骨骼與肌肉結構之故,手與身體亦會緊密連結,使得橋手可產生較大的抗壓能力,此時適合接橋(分、留、提、訂橋)和逼橋。在洪拳的肘法中,肘的使用分橫豎,即以橫消直、以直破橫。例如「陰陽蓋手」。另外,肘在工字伏虎拳中亦用於撞擊,例如「三度展手」、「撞橋」等。

三、肩
  洪拳中有一句拳訣為「肘見橫豎,膀分內外。」所謂的膀即為肩胛。膀手是橋手中極為重要的勁力來源,如果不懂膀手就無真正體會洪拳橋手的勁力。以人體骨骼來講,肩胛骨的活動共有六種模式,包括上提、下抑、外旋、内旋、外展及内收。除了肩胛骨上提外,內、外膀手是由其餘五種運動模式組合而成。例如分、提、訂橋屬內膀手,而分橋由內旋與內收組成,提橋為下抑,訂橋則是下抑與內收組成。留橋則屬外膀手,由外旋和外展組成。就勁力結構而言,膀手的源頭來自肩胛的力量,當敵我雙方接橋時,膀手的作用會延長施力點,使敵人不易抵抗。肩部的用法除了膀手外,亦可撞擊,例如「小虎抱金剛」。

四、身
  工字伏虎拳屬象形拳,仿猛虎之勢,因此在演練這套拳時,身形的吞吐要如同猛虎出穴一般。整體而言,工字伏虎拳中的身形可歸納為四類,即「撲、扒、撐、擰」。撲時身體向前方伸展,如同老虎狩獵時向獵物撲跳的身形,此時身體伸展至極限,可產生最大的張力。「懶虎伸腰」即為此身形。而撲的目的是為了扒,如同橡皮筋拉得越長,回彈力量就越強。因此扒即是利用撲時的張力來產生強烈的回彈勁力,例如「狂虎扒沙」。撐意指背部後靠的力量,在工字伏虎拳中大多時候為此身形,利用身體背部略微拱形將腰馬的力量傳至手部,例如「猛虎推山」。擰的身形在套路中較少,是利用上、下半身反向旋轉產生最大扭力,進而以回彈力量進行攻擊。其原理與撲、扒相同,「羅漢伏虎」即屬此身形。

五、馬
  此處「馬」指的是橋馬。雖說洪拳有十二橋馬,但在工字伏虎拳中僅有七種橋馬,即四平馬、子午馬、伏虎馬、麒麟馬、吊馬、獨鶴馬和中字馬。不同的橋馬運用到的肌群皆不相同,要求的規範也不盡相同,但仍可從胯、膝、足三點進行勁力結構分析。
1.胯收
  胯即為大轉子處。當胯未內收時,骨盆與大腿骨是直接相頂,此時下盤的結構由骨架支撐,屬結構力。此種力量較為死硬,雖利於接力,但卻不夠靈活,易被控制重心且無法發力。而當胯內收時,骨盆與大腿骨之間的勁力傳遞是以筋做導體,此時下盤會同時具有結構力與彈性力兩種力量。彈性力宜接宜發,但剛性不足,因此當綜合這兩種力量時即可產生剛中帶韌的複合式勁力。
2.膝頂
  從人體生理結構來看,膝關節僅能朝單一方向彎曲,不宜扭轉,因此在所有的橋馬中對膝的基本要求為對準腳尖方向,以保護膝關節。此外膝為下盤中節,是下盤力量傳遞的樞紐,當膝的方向不穩定時,上半身就無法穩定,自然也接手或發力,橋手就會如同虛設,因此膝要一直保持向腳尖方向前頂的力量(但不可超過腳尖)。
3.足扣
  相較於四足動物,人類重心可穩定的面積較小,僅兩腳掌間共構的面積,因此腳指的運作對重心的平衡與穩定是極為重要的關鍵。洪拳的橋馬首要「落地生根」,腳指必須扣緊地面,腰馬的勁力始有用武之地,否則重心一旦被人控制,再標準的橋馬也就只是挨打架勢而已。另外腳指的力量亦是彈性力發力的根源,與由腳跟發力的結構力不同。

結語
  俗話說「小成三年中,大成十年功。」任何一門武術的修習都是必須經歷刻苦的鍛練和持之以恆的練習,一點一滴在身體中累積功力,方能有所成就的。以往師父收徒弟,先練三年樁,磨的是心智,更是功力。這些看似不科學的鍛練方式,其實都只是為了讓身體具備進入武術殿堂的基本能力。試想如果感覺不到肩胛,何來膀手可用?如果體會不到胯、膝、足的力量,又何來穩若泰山、落地生根的橋馬?固然科學的解釋可以讓人易於理解與學習,但知道與做到之間的差距卻絕非一朝一夕即可消除的。最終唯有札札實實的磨練自我,才能體會老祖先流傳下來的技藝。

參考文獻
[1] 周至譓,「洪拳內外五要揭秘」,網路文章。
[2] 工字伏虎拳譜參考http://hj69952002.pixnet.net/blog/post/2331858-長洪武術之工字伏虎拳。
回覆文章

回到「少林拳學習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