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思考──與武術教練談哲學 李志勇
「武術教練」這個行業,傳授指導的是武術的技巧,包含武術的或養生的氣功,還有人生哲學、社會經驗等等,旨在培育人們健身、自衛、競賽的能力。武術教練,因科學武器及戰爭型態的改變,在目前各行各業的區分上,有點曖昧不明,是今日「武者」的生命迷失,生活困惑的主要原因之一。
「武術教練」這個行業,在我們的社會,聽起來總有點怪怪的。武術總讓人想到負面的打架、流血、保鏢、頭腦簡單肌肉發達、江湖賣藥、特異功能……。其實武術教練是追求真善美的一種行業。武術是非常實證的、求真的,在生死、勝負、輸贏、強弱之間的抉擇、實踐,將立見真章,假的武術是真不了的。武術是止戈為武、是致中和、是求善的,武術不是好勇鬥狠的把戲,透過武術的訓練,可以使人心身統一和諧,進而發現自我的良知良能。武術實踐的本身就是藝術的創作、是求美的,每一剎那的勝負都是美的展現,而武術的形式(如套路)是力與美心靈的結合。因此教人武術,也就是教人追求真善美,同時自身也更深層的體驗了武術的真善美與生活的真善美。這個行業讓人著迷之處,可能就在此。這也是一些武癡、武迷,不重視生活家計,一生都以教拳為樂的主要原因。
每一個武術教練,都是從一個武術學習者而來的。學習武術的原因,有人是繼承家傳的武術;有人是因「奇遇」,而負傳承的使命;有人可能是個軍人、蛙人或武術科系的學生;有些人純粹是興趣;有些人則是為了體弱多病的身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少數人是堅持而且認其的。在學習告一段落,有些人成為保鏢、江湖藝人、表演者;有些人將所學融入生活職業之中或當成生活休閒項目之一;只有真正體悟了武術真義的人,才會以武術為終身之職志。
武術教練,教的是武術,教的是人如何運用心、氣、身三位一體的結構,去勝己、勝人、勝物,甚至勝自然。武術的終極目的在止戈、在致中和,武術本身是一手段,它的價值在致勝。武術史的發展,就是致中和與致勝之間的辯證發展。致中和與致勝都是人類本質性的一部分,而武術是人類本質性的一種表現。因此透過武術形式的訓練,可以使人返回自我、認識自我,也就是說,武術是追求自我的一個歷程。身為武術的教練,自身應是個「覓者」,有深刻的「存在」感受,每一分秒都在新鮮的「活著」,如此才能貼切的教授「武術」。
在現代的社會中,武術的教育、傳播、競賽,都充滿了意識形態,黨政軍商的勢力相互糾結,武術在此中成為玩物、賭具、表演者、啦啦隊、保鏢、可有可無的休閒品,武術的精神屈從在這荒謬的年代。因此今之武者,應使出「捨己從人」的絕招,順時代潮流之「勢」,握「致勝」之「機先」,用「奇正」「虛實」「剛柔」之「變」,「後發先至」,立於不敗之地,以求致勝之道。武術在今天,成為一種商品,是時勢所起,既是商品,就得注意商業包裝、企業管理,既要廣為推展,則亦不能免俗的結合黨政軍商的力量開拓武術多元化的領域,但此中必須掌握的是互利雙勝,而不是單向的被宰制。
武術教練的生命理想,是成為一個武術家。要成為武術家,首先得邁向武術家的武術思考,其思考可以歸納為下列七點:(一)為武術而武術。(二)武術的政革,如同藝術、哲學、政治、宗教的改革,都需要一個自覺的主體、一個自由的主體。想成為武術家,最要苦練的工夫是自覺的工夫。(三)回到武術的原點重新思考武術的內涵、價值、意義,重新規劃設計武術的實踐歷程。回到原點的方法,在於暫時拋棄所承襲的武術套路、模型、概念,掙脫自我主觀的、門戶的、派系的、意識型態的、民族主義的、傳統的、科學的「定見」。(四)認識、理解、開發武術主體(心身氣)的潛能,心、身、氣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如何加以開發、建構並有效的運用,關乎致勝之道,也關乎致中和之道。(五)對現存的武術採取批判的態度和科學的研究,固守傳統對進步是阻力而非助力。(六)武德的規範系統,根據的是什麼?為什麼?中國武德的形上理據,是生生之易道,是真善美的中和之道,今日如何重新詮裨?(七)武術家的思考應放眼天下,要站在世界武術史之上,而不僅僅是站在中國武術史之上,更不僅僅是對某一門派的繼承發揚而已。以上是我對「武術家的武術思考」的幾項粗略觀點,提供各位武術教練參考。
希望本文對各位武術教練的專業、生活、生命,能有些許助益。
文章出處http://www.csghs.tp.edu.tw/~chic/page_m/n1-1-f.htm
(本文作者現任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武術思考──與武術教練談哲學
各武術大師傳世之經典文章
前往
- 武少林活動公告區
- ↳ 總教練專文
- ↳ 關於武少林
- ↳ 少林專欄
- ↳ 合氣道專欄
- ↳ 武少林活動記錄
- ↳ 武術隨想
- ↳ 武少林資訊
- ↳ 武少林活動公告
- ↳ 武少林行事曆
- ↳ 武少林大事紀
- ↳ 武少林活動故事
- ↳ 劇團演出記錄
- ↳ 比賽研習公告
- ↳ 武術新聞專區
- ↳ 訪客留言
- 合氣道專區
- ↳ 武少林合氣道專區
- ↳ 合氣道筆記
- ↳ 基本動作與觀念
- ↳ 合氣道防身應用技術
- ↳ 合氣道研究
- ↳ 國際段位資訊
- ↳ 合氣道晉段論文
- ↳ 合氣道研討會專區
- ↳ 道祖語錄
- ↳ TOTAL AIKIDO
- ↳ 合氣道技術討論區
- ↳ 合氣道經典文章、人物
- ↳ 合氣道心得
- 太極拳專區
- ↳ 羅漢功
- ↳ 太極推手
- ↳ 太極劍
- ↳ 太極散手
- ↳ 太極桿
- ↳ 武少林太極拳專區
- ↳ 陳景俊太極筆記
- ↳ 太極拳理討論
- ↳ 太極拳經典文章
- ↳ 太極拳技術討論區
- ↳ 太極拳學習心得分享
- ↳ 形意八卦專區
- ↳ 形意拳資料
- ↳ 八卦掌資料
- ↳ 形意拳技術討論區
- ↳ 八卦掌技術討論區
- 少林拳專區
- ↳ 工字伏虎拳
- ↳ 豹形拳
- ↳ 鶴形拳
- ↳ 蛇形拳
- ↳ 遊龍刀
- ↳ 燕青刀
- ↳ 崩步
- ↳ 復興拳
- ↳ 少林拳經典文章
- ↳ 少林拳技術討論區
- ↳ 北少林長拳
- ↳ 螳螂拳
- ↳ 孫臏拳
- ↳ 洪拳
- ↳ 其他少林拳術
- ↳ 少林拳譜、拳經、器械譜、歌訣
- ↳ 少林器械拳譜、歌訣
- ↳ 少林拳學習心得分享
- ↳ 武術隨筆_陳奕廷
- ↳ 武林傳奇
- ↳ 傳奇人物
- ↳ 武林拳術
- ↳ 武林典故
- ↳ 武術影片欣賞
- ↳ 練功專區
- 蹲潛武術劇團
- ↳ 團員留言板
- ↳ 表演暨排練
- ↳ 排練記錄
- ↳ 網站工作
- ↳ 劇團演出劇照
- ↳ 學會活動照片
- ↳ 武少林影片分享
- ↳ 道場練功照片
- ↳ 理監事照片
- ↳ 合氣道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