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武經驗談

各武術大師傳世之經典文章
回覆文章
james1972
總教練
文章: 1153
註冊時間: 週五 8月 10, 2007 11:15 am
來自: 台灣台中

習武經驗談

文章 james1972 »

資料來源:http://www.longfist.idv.tw/Teaching/index.html 中華民國國術會長拳門委員會

一個高中社團學生的經驗談

我的門派
我的老師是人稱韓門五虎之首的沈茂惠,其實韓門當不只是五虎,只因有一年去澎湖勞軍,由於五個人表演精采,人稱韓門五虎。

上沈老師課第一堂一定是中國武術名稱史及派別師承。我的師祖人稱千手擒拿【韓慶堂】,老師常說韓老師人稱【拳打王】,拳打的很好,是中央國術館第一期第一名畢業的學生,而說常東昇師叔是第二期的。其實老師很少提到韓師祖的事,只說跟他提了 26 年的皮包,走到那跟到那才有今天一身的功夫。(韓師祖的事以後有空再說) 老師說,我們的門派是北派少林長拳門,可是觀我們所學,連步拳 ... 二路埋伏 .. 十字趟,似乎並非原少林寺之拳法,徐紀在他的書有提到,他曾問韓師祖為何我們是北派少林長拳,師祖答說技巧相接近。到底如何或許以後有機會知道。

沈老師有六個老師,大陸有三個,台灣有三個最常提到的就是韓慶堂及人稱山東濟南四大金剛鐵胳臂王松亭善長螳螂拳,他的梅花七星螳螂拳,手法身法像極了我們少林長拳。本以為螳螂拳便是這個樣,後來有朋友去學八步螳螂才真正比較了解螳螂拳。(梅花螳螂是長拳螳螂,八步另又融合了形意八掛等拳法通臂也用的比較多,在拳套的打法上和長拳就有很大的差異,平常我們練螳螂的時,都好像在打長拳,老師不會去說明這些差異,只管叫你練,不管這拳法的演化歷史,以前的人功夫好,不管這歷史,現代人功夫不好,就得把這些念熟,以抬高自己的身價,這些就變的重要)

我所認識的長拳 (一)

中央國術館把國術內容定為點打摔拿 (韓門如此說),常東昇先生的學生就說摔打拿點 (大概是說他們以摔為主)。說國術是點打摔拿是有名堂的,老師如是說。
點打為天罡。何以分天罡與地煞呢,概天罡是直接的意思,點打都是 36,摔拿為地煞 72 直加諸身上。地煞是間接的意思,擒拿講的手搭手,摔角講的是沾衣即跌都是間接的加諸人身。講仔細點擒拿的手法不外刁拿鎖扣,每一式總離不開這口訣,講的是手搭手無處走,剛柔相濟不成則棄。摔角不外倚碰擠靠,所謂輸角不輸把,摔角怕偏頭,都直指地煞手的特點,間接。

練習我們這派的長拳從八式,八打,九踢開始,十路彈腿是練長拳必練的拳法練腿練腰跨練鬆肩都是不二選的拳法。(聽說這套拳是韓師祖當年夜入潭家溝子,看一晚偷練,也不知是真的假的,因為張本源先生在中央國術館也有教彈腿)。連步拳也是必練的拳法,拳法練很多,最後還是把連步拳當寶貝看待,認為他是非常實用的一套拳。三套連步拳,少林拳,功力拳是我們入門的拳法,練好了才可以練二路埋伏拳,此拳是進入長拳世界很關鍵的一套拳,基乎所有的長拳重要技巧身法都在此拳中。練完二路埋伏拳後,自此各種拳法及刀槍劍棍都很容易上手。練習順序大抵為二路埋伏、八極拳、十字鏜、四路奔打、燕青腿、四路查拳、太祖長拳、楊式太極。八掛單刀、三才劍、三才劍對劍、昆吾劍、太極劍、戚門劍、青萍劍、楊家槍、少林槍、梨花槍、雙勾。

我所認識的長拳 (二)

練我們這派的拳法,大概可分几個階段。(一) 八打與九踢、十路彈腿、連步、少林、功力拳。(二) 二路埋伏、一路埋伏、八極拳。(三) 點打攻截法、戰鬥技能、十字趟、四路奔打、燕青腿。(四) 四路查拳、太祖長拳。(五) 八掛單刀、三才劍、楊家槍、單刀破花槍。(六) 楊式太極拳。(七) 散手。另有摔角與擒拿夾雜練習。
第一階段以八打九踢十路彈腿最基本,以後拳法練的好不好便看這基礎下的如何。八打是從拳法裏挑出一些招式來單練,大部份為摔角動作及一些基本的長拳動作。手撇子、抹脖踢、下把前進後踢等。九踢是盤踢、盤蹬、矮蹬、採刁勾踢、潑踢、溜腿、擺蓮、內擺、旋風腿。每天練拳時每式總要左右各練五至十下,練個一年拳術當有一定基礎。不管練多久,八打九踢一直是我派練拳的熱身動作,很有效的。對練長拳的人來說,十路彈腿是一套重要的拳法,雖說是十路彈腿,其實腿法主要為正面彈踢及側踢,本拳法對側肩鬆肩扭腰胯有很大的幫助,不可不練的一套的拳法。

范之孝老師的學生有出一本書紀念范先生,裏面有談到連步拳,認為此拳是由少林龍拳化出來的。初學此拳總以為是很基本的動作,不易引人入趣。掛打、挑打、採砸沒有什麼變化,實則變化多端,有點像螳螂拳的力劈拳,又基本又好用。少林拳及功力拳皆各有其妙,總括一句此三套拳每次練拳總是當作熱身拳,必練的。以上為入門之拳法。

我所認識的長拳 (三)

沈老師最喜歡叫他的學生演練二路埋伏拳,他特別喜歡這一套拳。問他為什麼,總說這套拳身法很好。確實這套拳練不好其他拳也就不用練了,我們這一門在二路埋伏拳上下的功夫也最深。此拳行雲流水,身法轉折迅捷優美,實用性亦強,可說是入門後最重要的進階拳法。

練完埋伏拳巳對長拳有一定的認知。練習八極拳私以為是補長拳技巧之不足。長拳裏很少有像八極的發勁模式,拳路也差很多。長拳的重點是身法及速度,八拳是發勁。練習長拳的過程中老師很少談發勁的,只談身法。

十字趟的身法和埋伏拳便有很大差異,轉換之間方式需要較多的爆發力,是很高級的拳法,埋伏拳練不好十字趟更不用說了,腿腰功力不足,完全無法表現這套拳。四路崩砸此拳改自螳螂拳,和長拳模式不太相同,不過巳被改成長拳化,但依稀可見螳螂身影,私以為和八極一樣用來補長拳之不足。螳螂打法出招快速身法小巧快速,和長拳講究大身法不同。所謂練長用短,當然得練一些較速小巧的拳法。燕青腿若把此拳打好,腿法不好也難,從九踢、十路彈腿、到燕青腿,巳經讓腿法墊定了良好的基礎。凡盤踢蹬、勾踢、旋風腿、鴛鴦腿、掃腿等基本腿在本套拳將再演練一番,前面練不好此拳不用說。

四路查拳和少林長拳拳路實在不一樣,動作更是優美,演練時要慢,拳路設計巧妙招式繁多,妙不可言,也不知前人是如何編制。太祖長拳和埋伏就很像了,似乎是埋伏拳系列,作為長拳的結尾也算合理,此拳融和部份四路查拳,長拳結束於此拳也算有頭有尾。

我所認識的長拳 (四)

好像沒多少個字就把我們這一門的拳法大概講完了。邊寫邊想要把拳套用文字表現出來還真不容易,暫且不談拳套今天來談談長拳的用法。我的一位朋友有一天給我一個質疑,為何我們這一門很少談聽勁、沾、黏等。具推測韓師祖不可能不會或不知道這些的重要性。他說當初這些大陸來台的高手似乎有一些默氣不傳這些技法。當然也是有人流傳下來,只是我不曾特別聽老師談過這些,言談之間老師也不以為這些是多高明的技法。回想過去老師所示範的動作其間是含有很多的聽沾黏的動作,只是他不說沾黏而說化及變。總括來說老師很少談拳理及對打只是指導拳套動作,對於身法動作要求比其他嚴格。後來我才能真正明白老師不談對打的原因,至於聽、沾、黏我仍然不明白為何不特別練習。

長拳與短打練習方式不同,長拳易學難用 (很容易入門,但練到真的會用很難),而短打易用難學 (練一招馬上就可以使用,試看看,但要把聽、沾、黏等練好到也不易) 以詠春拳為例很容易清楚明白。現在人講究速食,詠春拳便讓人很容易接受但真的要把詠春拳練好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這也是長拳式微的原因之一。

拳套都打不好了何況對打呢。即使告訴你對打的方法也無法表現其精妙之處,不過是花招而矣。沈老師是篤信【拳練千遍身法自然】。身手不俐落手腳不靈活侈談對打運用。這又是另一個長拳式微的原因,長拳的宿命 - 底子要好方能運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近來老師有教我們一些散手,讓我更能理解長拳的運用,真的不是那麼容易。老師不談小巧的動作,大部份的動作是閃打,閃躲後順便做攻擊,在拳腳中加了很多的摔角及擒拿的動作,搭手便是摔便是拿,不談招架。後來我才知道長拳的運用是儘量不招架的。且真正應了三分手七分腳,手為兩扇門全憑腿打人這句至理名言。

觀老師所言所行,拳腳功夫似乎是小道,真正高明的是運用摔角及擒拿制人。老師喜歡用前進踢,抹脖踢,拉,扭、補踢、抽腿撇、手撇等摔角動作,慣用老狗穿襠,長拳在他的運用下幾乎招招摔角動作,只是必須用拳腳身法做引子。

我所認識的長拳 (五)

長拳之所以為長拳係因其架子大,身體的伸展比一般拳法為開。長拳的套路演練方法也刻意將小巧的招式放大,雖然招式放大在運用實戰上有困難,但在身體素質的鍛鍊上格外有其優點。譬如弓步採打出右拳 (拗步),必須將拳打到盡頭,側右肩,收左肩用這樣的方法使肩膀放鬆,右腰跨亦跟著右肩送出,左腰跨跟著左肩收回,這個收可不容易要花點功夫也是長拳的重點。用大動作來練習腰跨,用大動作來鬆開肩膀,練習速度,等把身體素質培養好了,再練散打的方法,不外練大用小,練長用短。以手到腳必到,手到腳不到自己找煩惱之要訣,加上採拉用力之法門,加練鐵沙掌那就很管用了。將自己的身體素質練好了,身手變靈活了,才能談到閃,輾,騰,挪。沈老師總是將此四字訣掛在嘴邊,他解釋說,閃是閃躲、輾是伸展、騰是跳躍、挪是移動以制住之意。要練散手,先練閃、輾、騰、挪,此又與拳套練習有關拳套練的好,閃輾騰才能有所表現,至於挪也是使用拳套裏的東西使之能制人即活用拳套裏的招式。我對長拳的了解大抵如此。

一談擒拿

這次我要談一下擒拿,韓師祖人稱千手擒拿,他所留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擒拿,當然他的長拳身法也是一絕和其他的長拳很不一樣.韓師祖傳有 36 招擒拿,不過我只看過沈老師演練過約 20 招左右.關於手部擒拿約十招是最基本的動作,老師說每一式尚有五種變化。十招為小纏,老驢握蹄,白馬獻蹄,船夫撐篙,霸王請客,紫燕制翅,壯士背虎,黃鷹別翅,仙人拱手,乞丐挾棒。

其實別的門派也有擒拿,只是本派特別重視也特別精研.老師常說擒拿是上乘功夫,精緻動作,差一點都不行.擒拿是不用力的.依我個人練習的心得,沒有練好長拳的身法不容易使用擒拿,擒拿並非不用力,只是用的是巧妙的結構力和槓桿作用,是很精緻的武術遺產。

警察憲兵也練擒拿,由於要一次教很多人所以動作較粗糙,很難精緻,況沒有拳法作基礎亦很難應用.先談到這裏。

二談擒拿

小纏與老驢握蹄是沈老師最得意的招式,一招小纏自認 ----- 沒有人可以拿得如此精緻,不過他也說小纏應用的機會在實戰中較不容易。沈老師的老驢握蹄單手可將一個人在空中翻過來,他說這一招拿的對的沒幾個人。當年他跟馬可士的侍衛比武時最後便是用此一招將對手制服 (對手是練拳擊的)。單是這兩招個人也僅知其一二,招式是很簡單,不過動作細微處是令人不可思議的。光論小纏各門各派大抵都有此招,不過粗糙者多,易形成與被擒者在扭轉時鬥力。沈老師曾說以前警官學校時潘文斗教官也教擒拿,不過他較喜歡韓老師的不用力的的拿法。小纏顧名思義像繩子一樣纏住,動做時先放鬆身體,如太極拳所要求,纏住對方之手 (刁) (其中含小刁拿鎖扣),接著使用槓桿原理,用結構力及複合力 (拿),使對方置於劣勢 (鎖),然後再使用搓揉扣之法以制敵 (扣)。一招可分解再分解數個動作,然後將數個動作以熟練之法施用於瞬間,此其妙也。使用小纏必須搭配大纏做變化應用,當敵之力遠大於己方甚多,或對方施拙力於手臂過甚時,此時使用大纏必可發揮功效,船夫撐篙亦是小纏的變化運用動作,施於對方手放開之時。

三談擒拿

擒拿用勢不用力,此話怎麼說呢? 太極拳講得機得勢在擒拿的應用上亦同。所謂用勢,如推重東西,腳步要站的穩方能施力,借地之力方能使上更大的力量,絕對不是用手的力量。要借勢以方便施用身體的力量,加上槓桿效果其功效方能強大。怎樣才叫得勢呢? 1、角度要正確 (角度是相對的概念) 2、能方便施力 (施身體之力,這須透過拳術的練習才好施用) 3、增加槓桿效果。若有以上三點便可稱得勢。太極拳講得機得勢理論更是細緻,大概可說經過練習後在所有動作過程中都能得機得勢,隨時皆可接勁發人,無凹凸處無斷續處。

如船夫橕篙一式,很明顯須使用上述三點,槓桿在這一式中是很重要的。白馬獻蹄一式在得勢上很是明顯,能否擒拿一上手便知曉,身體有一種感覺告訴你,抓對了或錯了。簡單的聽勁在擒拿裏是重要的,所謂手搭手無處走,大凡地煞手除經驗外,透過聽勁以測定施用之招式施用之時機,同時誘導之是擒拿的重點。
有所思隨意談談---擒拿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再說了。

再論長拳 (一)

長拳拳套中的招式,多離實用情況有一些距離,這也是造成一般人認為國術是花拳繡腿的主因,為何會如此,其目的為何是值得探討的。眾所周知,長拳是練長用短,練大用小,可練長練大對實戰有好處嗎。就好像太極拳一樣外表看起來軟軟的對敵時有用嗎。不像跆拳道,空手道來得簡單,交待得清楚,長拳在這方面就很模糊了,這一招好像這樣用,又好像那樣用,不知拳套原意為何。原來武術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只是大家的看法見解不同,訓練方式便不同。很多訓練方式都只是一種過程,不是最後的目的,譬如現在的數學是重視演算法的,而過去沒有那麼麻煩,但目的是相同的教你學會計算。

拳經裏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但太極拳套中大抵都是慢的。原來慢慢的練是為了練意,練鬆 ------,是為了特定的目的,而這些目的與實戰有關。它只是訓練的過程而不是最後要呈現的結果。一般外國拳術其訓練的過程和所要呈現的結果很接近,而有些國術不是。當然有些門派其拳套和實戰是接近的,如螳螂拳,練習與實戰招數架式差不多可在實戰中應証,詠春也是,還有很多 -----。

長拳的拳套原來是用來練習身法的靈活度的,訓練身體素質的,訓練手眼身法步的,練體力的;不透過拳套的練習,可能還有其他方法也辦得到,不過見解不同罷了,所以拳套練的不錯不代表實戰就很強,就好像跳繩跳的好拳擊也不一定會很強,一樣意思。身體靈活了,閃輾縢挪方能有所發揮。接下來尚須做進一步訓練,1、進一步學習用力的法門。2、將拳套中之招式化大為小、化長為短,將其勁道及簡單用法練的純熟。有了這些還不夠,當招式都練熟了還得練習如何變化,決定何時該使用怎樣的動作 (這裏不說招式,因為是活的),分辨使用動作的時機有三,1、憑經驗,臨敵經驗豐富者勝 2、用眼力 3、'用聽勁測定力的流向大小以在瞬間決定可能之對應方法。練習之順序一般以 3 - 2 - 1 為佳。以前的老師博很少講招式的用法,因為一說明,招式便說死了,不如留下想像空間來的好,況練拳套時招式之用法並非訓練重點。即使後來練招式應用時也僅挑代表性招式練習,然後舉一反三。

希望這樣可說明長拳練習拳套的意義。

再論長拳 (二)

其實拳套要打的好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以本門而言,以每天練 1.5 小時論,兩年後當有一定程度基礎,不過離練好拳套尚有一些差距,因人之資質而不同 (老師也可確認那些人是可教之材,如何因材施教),一般約三年多 (專心練的話) 可進入招式應用之訓練。其實若拳套練的好很多招式之應用自然就會了,無須多加說明的,不過用力的法門仍然要由老師加以示範才容易明白,關於力的感覺是遠距離教學無法傳達的。何謂用力的法門呢,一個練過摔角的人其用力的方法便與一般不同,長拳中有很多摔角動作,施做這些動作時用力的方法格外重要。這也是外國拳術和中國之不同。外國拳法相對較少談用力的法門的。沈老師常說新武術確實動作很快,可是快又如何呢,有用嗎,其實在說明用力的法門高於速度,招術的應用技巧高於速度。當然速度快很好 --- 不過 --- 速度之外還重要的東西。拳經:觀耆老禦眾之形,快何能為.說明的是速度並非勝負的關鍵.所以拳套練好之後,切記後面還有更重要的東西要練.這也是長拳中將太極拳置於最後才學習的道理.只是本派對太極拳的練習要求不夠.觀沈老師之功夫能剛能柔,能摔善拿,掌比石堅,力量奇大,速度奇快,身法迅捷,老師常說身體要跟麵糊一樣,足見長拳一門在鬆上的要求,以上可見韓門長拳在武術上的學習是很全面的。

不過我們跟所謂內家拳練法仍有很明顯的不同.這以後再談吧。

武術練習

練武術不宜有門派之分,應博採眾家,若有所悟可自成一家或自成一練習體系,不宜坐井觀天,應多看多學,但也不宜光說不練,功夫是練出來的而不是談出來的。以下將就武術之練習及實戰做一說明。

常有人問那一種功夫最強,那一種拳術最能實戰,泰拳是當今最實戰的拳 ----- 其實這是混話,網上也討論很多不再多言。僅說明一點,拳諺有云:力不敵法,法不敵功。誰下的功深誰在實戰中就最強。內家拳雖有良法,仍不敵外家功深之高手,強弱由功力之之深淺分別。

我用五個層次來說明武術之練習及實戰:

1. 練形:
初學武術以練形為主,模仿老師的外形及神韻,重點為不要用力,拉拉筋,紮紮馬步,柔身為主,有個架式即可。
2. 練順:
這一時期不以擺姿勢為重點,以把招式拳套練順暢為目的。先練慢順,再練快順,出拳收拳,扭腰收腰練到無阻礙感,招式能順則對,不能順則錯。以能練順練快為主。
3. 練勁:
這一時期強調勁道的表現,出掌出腿總要想辦法將力道表現出來,學習不施拙力,要求身體之手眼身法步能配合,勁道之傳遞能乾淨利落。這一時期要試著練習用意不用力,不過在練習用意之前還是把手眼身法步之配合練好才好。
4. 練用:
拳經云既得藝必試敵,招式需要實做練習,透過兩人之對練方能知招式之正確與否,用力之方法是否正確,然後再回頭改正拳套之練法,然後單練時就好像有人在和你對打一樣。練用時須符合拳理,什麼是拳理,不偷打,不貪打不強打,不打空,不以力量取勝,不以速度取勝,要假設對練者也是高手時如何因應。練用時應符合拳理方能提高自己之技藝,朋友告知我一句話我很喜歡,寧循理而求精,莫逾理而爭勝。
5. 實戰:
與練用不同,目的就是要勝,重點是觀敵我之形勢,拳諺有云,敵強我弱走偏門,敵弱我強走洪門,看對方之身高體形速度力道,以決定施用之技術戰略,如你力量大則以力取勝,如速度快則以速度取勝,此雖不符練用時之拳理,但符合實戰之拳理,此須分清楚。

國術博大精深,宜求其廣,也求其深,不分內外不分長短,應做綜合學習,綜合應用,昔中央國術館訂國術為點打摔拿,雖剛開始有分少林,武當,最後每位學員也都內外兼修,國術應如此才能提高其價值,共勉之。

長拳套路之練習

套路之練習可分為定架、活架、變架,個人以為這個道理非常重要有值得討論的必要。就本門長拳而言就全部的套路來區分,十路彈腿、連步拳、功力拳、八極拳、燕青腿這一組可分類為定架類,少林拳、一二路埋伏、十字趟、四路奔打可分類為活架類,四路查拳、太祖長拳、各種兵器練習可歸為變架,以上分類是依相對概念的分類法。就個別拳套而言每一種拳套的練法乃包含此三種過程才算完整,這是本篇我論述的重點。

舉一個例子說明,假設現在讓你教一位新手,以練連步拳而論第一個階段的要求的重點不外先不要用力、手的位置要正確,姿勢要低、弓步要大且正確、不要聳肩要放鬆、要扭腰側身、劈砸手要直,眼睛看的方向等。等熟練了再要求加點力量,開始要求勁道的表現、速度的展現,這一個時期通常以放長、放遠、放大為準繩,大部份的人也一直都停留在此階段。這個階段純粹是練習基本功、練習基本身體素質的,但要做的好實不容易。若第一個階段己達一定標準,可開始往活架的方向練習,講白點就是實用練習,單招練時以如何使用做思考方向,總要將每一招的基本用法思考清楚,走拳時不拘原先的約束,以實用為主不再講求放大、放長、側身,以模擬實用為主,以考量招式本身的拳理為主。如此練拳又與第一階段不同,動靜變換之間有很大的可能。進入第三階段變架只有一個口訣,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講的是因敵變化示神奇,全是身體的感覺。所有招式拆開再組合招式之間可互相重新連結。

這是我對長拳套路練習三階段論,我想如此可補充練習拳套的意義。
武術
探索生命的力量與深度。
回覆文章

回到「少林拳經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