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發微
武進徐震哲東著
總詮第一
合於變,因於物,動而時發也。機弁術之用,有如是者乎?清明在躬,志氣如神,能定能應,不將不迎,弁術之妙,有逮此者乎?吾為此術二十有五年矣;各家之傳,亦頗察識之矣,而獨心於太極者,以其于此有當也。太極之學,始則謹于法度,中則因於變化,其究無為而無不為。吾讀莊子養生主,於庖丁之解牛,而得太極拳之說焉。曰,所見無非牛者,是猶理法未通,隨處抵捂也。曰,未嘗見全牛也,是猶理法既熟,隨處得間也。及夫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則不知力之在彼乎?在我乎?彼我都忘,心形相融,而心得為物之主矣。淵兮邃兮,弁術而造於此也,又豈神於弁術云爾哉!正心以成德,道亦不越乎是矣。
時中第二
易稱:「一陰一陽之為道」。謂夫天下事物皆相反相濟也。夫相反相濟之謂和,和則一。和之一,非執一偏至之謂也。以是推言力之用;力均則平,平由相反而相濟。平,故兩力若不存焉;是以相濟成和。若夫一呼一吸、一動一靜、相濟成和,則為致一之虛。身心能虛,成和之修也。成和之修,肇乎用力之至均。用力之至均,在乎隨宜而得中。夫運身舉步,由習而安。茍非習貫,舉足將傾。假令,孩提之童,不使學行,雖至年長,猶將不能舉步也。今使運身舉步,可以宛轉繁變,即遇外力之猝迫,亦能安之若素。此於習貫必有方矣;其於形之時中為始基哉!
因應第三
夫時中之用,應物而運。不執成心,故能與物推移,無所凝滯。虛靈之技,由斯而出。虛靈者,無不可合,而無所不因也。無不可合者,以我合彼,而獲我所欲也。無所不因者,力不勞而功就,心不動而形隨也。若是者,謂之動亦定,靜亦定,無為而無不為。昔者,鄭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生死、存亡、禍福、壽夭、若神。及壼子示之以未始出吾宗,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而季咸逃矣。太極拳因應之道,亦何以異是哉。
德藝第四
成和之修,必由於順。形順乎氣,氣順乎意,意之專壹者為志;志以湛靜順乎心。心者,神志之所宅也。形何由而順乎氣?必致其柔。柔何由致?首蘄合度。度何所依?依于身法。身法者,肇為時中之矩律也。氣者,百骸、九竅、六藏、血脈、所待而運也。是故,氣?則體病,氣促則形勞,氣餒則氣衰,氣粗則心躁,氣平則體舒,氣靜則心安。凡管乎一身之內外,操其通塞之樞鍵者,其惟氣乎!是以形能順乎氣,成和之始基也。氣能順乎意,意由專一而順乎心,則得乎常而神發智矣,此成和之極功也。氣若何而順?意始于善練,進于善養。伏氣使沉,歛氣使細,是為善練。見素抱樸,則氣?矣;少私寡欲,則氣定矣;是為善養。善練,善養,則氣浸順乎意,意浸專壹而不外馳。久壹則寂,寂則廓然而心正。心正者,神自清。故能感而逐通,應而不藏。疾患去乎體,?容適乎物,而明通公溥之德,成于身矣。古人有言:「德成而上,藝成而下。」。今也,由曲藝而進于成德,是為下學而上達。
功用第五
由形及氣,形外而氣內,形粗而氣精。由氣及意,氣外而意內,氣粗而意精。由意及心,意局而心通。心通,神之宅。心和平而不蔽,保真而不蕩,則神守虛靈之宅。心神相得,斯為上德。是故,功之始,自外而及內,自粗而及精。功之極,渾然皆忘,無外無內,無粗無精,而一歸于時中,致其功而技用神。是以,迭用柔剛而不過,泛應曲當而靡遺。
技詮第六
兵法:「致勝之要,在以逸待勞,後發先至。」技擊之巧,亦盡于斯。然非養成智勇,無以逮此。何謂智?知己知彼也。何謂勇?有主於中也。知己知彼,乃能從吾所便,乘彼之隙。有主於中,乃能無所驚眩,得當而應。夫何以致此哉?在理明而心定耳。理明則不惑,心定則不懼。約舉理要,因勢而已。以言心法,習慣而已。夫不能善因,而惟知自用,兩力相值,力大者勝。兩捷相遇,徼幸者勝;則無為貴術矣。且力多用則乏,身數動則罷。縱能致勝,非善之善者也。力不妄用,身不妄動,不值其鋒,而入其空;曲折求達,以傾其中。彼雖有大力,莫能自攝;雖有巧捷,不能避就,因其勢也。驗之久,操之熟,不假思慮,隨感而應。如縱步坦途而不?頓,如飛塵至目而睫自閉,習慣然也。若是者,智勇之所由成也。故肆習太極,務在柔緩。柔可馴至和順,緩可詳審體察。和順而後能因應,體察所以求明理。及至習慣如自然,則?物不慴,心自定矣。皮相之流,不識竅要,徒觀演架之時,雍容布揮;推手之際,優優盪摩;以為柔則無力,緩難應急;容有益於衛生,而無當于技擊;此所謂下士聞道大笑之也。
明習第七
凡習太極,演架、角技(既推手),功當並重。演架者,本諸身也。角技者,試諸用也。徒重演架,則當否靡徵;徒好角技,則會心不密。致力均齊,則演架有悟,可試諸角技;不得於角技,可察之於演架。旋察旋驗,察亦如驗,驗亦用察,乃可探索入微矣。演架必先蘄當於規律,角技必先取準於時方。二者皆得,則可謂合度矣。逮至洽熟于身,審諦于用,形氣相諧,外內咸若,舉體協、各節隨,周旋轉折,無不如志,沉機會變,其應如響。其用力之得所也,如引弦以激矢也;其用力之無阻也,如舟行順流而乘風也;其用力之節嗇也,若以一指息爝火于熛?之中也;則可謂精妙矣。乃專氣而壹志,務為靜也,務為歛也。靜之又靜,歛之又歛。動無非中也,應無非定也。?變如常,行其所無事焉。和順之至也,則可謂圓融矣。是故,始於合度,惟法是依;中於精妙,忘法而不離于法;極于圓融,乘物而不見其物。超然綿邈,常守沖虛。斯可謂進于道者也。
練體第八
演架規律,統于十事。凡此規律,是名身法。十事者:一曰提頂。提頂者,頭有提契全身之勢,頂門與會陰常相對當也。二曰拔背。拔背者,背椎略向上起也。三曰含胸。含胸者,肩微前合,瑣骨胸骨下降也。四曰歛脅(原名護肫)。歛脅者,肋骨下降相密比也。五曰鬆肩。鬆肩者,舒展肩胛帶,令肩下垂也。六曰沉肘。沉肘者,使肘關節常下沉也。七曰裹胯(原名裹襠)。裹胯者,兩股之間為內向穹合之勢也。八曰攝尻(原名吊襠)。攝尻者,腰椎微向後穹,臀向前收,小腹取上翻之勢也。九曰騰挪。騰挪者,足下分明虛實也。十曰閃戰。閃戰者,全身肌骸舒暢調適,能隨時隨處運移也。
提頂拔背,則神志清明(以腦脊髓神經易於安寧)。含胸歛脅,則感應警敏(上體肌肉,以含胸歛脅而得空鬆。肌肉空鬆,則皮膚感覺極靈,而神經之反射亦速)。鬆肩沉肘,則關節通利(肩肘關節不滯,則上體肌骨不受牽掣,各節皆得通利)。裹胯攝尻,則身安息調(裹胯,則腿下屈,而重心降低。股與骨盆所成之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舒。若但屈兩腿,不取內裹之勢,則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迫促。重心降低,則置身穩定。杵臼關節運轉之地位?舒,則回旋便避就易。此皆安身之要法也。攝尻則腰肌自鬆。微作弛張,?可使隔膜升降而成腹呼吸。用腹呼吸,則息之出入易調。雖伏氣尚有專功,此固伏氣之本也。又裹胯、攝尻二勢,亦互相助成)。足常一虛一實,交互相代,以支其身,則進退變曾轉甚易,(以重心不致提高,力矩不致增長,故動中依然穩定,動時仍可發勁。)故能騰挪。周身隨時隨處可以轉移,則宛轉避就,無戶斤底滯,故能閃戰。
十者悉合,是為合度。一事未合,餘?受其牽繫,難以盡當。故演架至於合度,於弁搏與養生咸可得效矣。初學未能兼顧,則姑先擇數勢措意習之。使之略能近似,更及其餘。浸習浸洽,以臻貫通,而後可進于精妙。
練用第九
角技必取準於時方,弁術皆然。伊惟太極,善藉彼力,善用我力,則非自餘各家所及矣。蓋各家所爭者,得時之先,得方之勢。太極之妙用,不爭先而蘄隨時,不爭勢而蘄隨方。能隨,則無時非先,無方不順。請言太極時方之準;夫時之所爭,不過瞬息,而力之作止變轉,輒見節族。及其將作未作,將止未止,將變未變,將轉未轉,於是焉取之,謂已應節。不得其節族,勿取也。已失其節族,必將有待也。故不爭先,而蘄隨時也。然而我之力亦有作止變轉,而無節族可尋者,何也。凡複合之動,錯綜而運,不能行于一時,則作止有?,變轉有端。一斷一續,而節族顯。若於一時,能為複合之動,錯綜而運,則循環無端,連綿無?。取勢常相反相濟,則屈伸往來,避就攻守,可以俱時,而有節族,奚由尋哉?此時之準也。夫方之所爭,惟在毫釐分寸。其用之也,有前後、左右、上下、斜正、曲直。所以用其前後、左右、上下、斜正、曲直者,總歸于順逆。轉其順勢,順反為逆。乘其逆勢,當機勿失。此據彼而言也。惟勢勢自處於順,乃可制彼之逆。此據我而言也。故彼來我接,彼去我迫。毋當其衝,而就其空。避其衝者非徒讓也。左旋右進,上捨下攻,斜切曲取,亦為讓也。就其空者非徒前也,退接傍挐,亦為就也。正以用斜,斜以濟正。直以用曲,曲以濟直。若是者,必于一勢之中,兼用數勢;一動之傾,非止一力。要使彼力陡變,彼心倏受震驚,則可使彼力還施彼身,而吾直如摧枯焉。此為善于隨方,此方之準也。然方雖得準,應時則效。時或小差,效?減殺。時若相違,效或相反。時之於方,亦猶是也。故當肄習角技,必合而用之,以蘄確當。寧循理而求精,毋越理而求勝。功候至,而智勇存焉。
境詣第十
程功之序,曰合度,曰精妙,日圓融。始學之時,骨節不舒,腱不柔韌,肌不調諧,膚不寬敏,步無虛實,則置身不能穩;舉措不能當。是以作止遲,而使力拙。及至骨節已舒,腱已柔韌,肌已調諧,膚已寬敏,步諳虛實,則置身自穩,舉措自當,作止輕利,使力剛捷。此雖合度哉,猶為外形之和順,而未及內也。(和順,以肌肉調諧為首要。大抵,上體肌肉易鬆,下兩肢較難。至下兩肢肌肉亦鬆,則竟體調諧。能若是,外形和順之工畢矣。)外功拳之精者,亦能之。太極之功已造此境,又將自見其粗而不細,疏而不密,生而未純也;始知進而鍊其內。鍊其內,則必程功于伏氣,使呼吸與開合相應。其呼吸之出入也,不散不促,安均流利。浸習以洽,則內肌與外肌之弛張相得也。臟腑經絡之間,遂暢無滯也。在身,則形與氣相和順也。在用,則自與他相和順也。於以直湊單微,是為精妙;此非外功所逮矣。造乎此境,驗諸角技,其效有六:一曰安。安者,動無虛妄,不致於人。二曰敏,知己知彼,感速,應確。三曰簡,簡者,宛轉曲折,不見形?。四曰易,易者乘間蹈瑕,恢恢有餘。五曰深,形見於此,用起於彼。六曰涵,涵者,渾然無有端涯,而能包覆羅絡。是于弁術固已優矣,然猶有意求勝,以我制物,未能無意自合,乘物心也。進於此,當忘氣。忘氣,意之適。意適,而心定矣。動若不動,應若未應。若然者,形不累其心,心得主其形。物不與我違,我得為物主。力主在彼,無異在我。所謂神者,先受之也。(莊子知北遊,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猶今也。」冉求失問而退。明日復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猶今也。」昔者,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為不神者求邪?」郭象注:「神者先受之,云虛心以待命,斯神受也。注又為不神者求邪?云思求更致不了。」震謂:拳技之功,達于至精至?,令彼外力,心不起念,自然隨應,亦為神受也。)夫是之謂無意自合,乘物遊心。其所以致此者,常使呼吸甚深甚細,綿綿若存,固不獨持之于演架、角技,又當養之於平時。此大智大勇之境詢,可謂造于圓融矣,要未離于和順也。問曰:「太極之功,僅臻合度,直與外功無別邪?」應之曰:「非謂無別也,謂其技用相等耳。如置身穩,舉措當,作止輕利,使力便捷,是所同也。至于太極之規律,非外功所能具。故外功能進于精者鮮也。」
伏氣第十一
伏氣之法,樞鍵在腰。何以言之?以腰肌之弛張,可使隔膜為升降。(腰肌張,則隔膜降,而為吸;腰肌弛,則隔膜升,而為呼。將欲息之出入深細,首在隔膜之升降與肺之弛張相應。)腰肌與胸肌弛張相調適,則肺不勞而肌膚呼吸之功用充。(凡腹呼吸練至純熟,可增進皮膚呼吸之機能。)此和順心氣之法也。若不謀心氣之和順,則有二患。其一,吸氣多而呼氣少,則將或患中?,或感結轖。其二,外肌雖寬,內肌或急。關節筋鍵,雖已舒展,臟腑筋絡之間,未盡順暢,則有時將覺悖戾,有時不免僨張。惟胸肌與腰肌弛張能相調適,則胸腹之間一闔一闢,自爾和順,而呼吸之根,若在臍下。雖身有動搖,而壹于氣。內忘其氣,而合于志。志者,意之致壹者也。及其和順之至,志亦如忘。但覺融融洩洩,若將飄搖輕舉然。夫是,之謂能化。問曰:「伏氣之功,必待外形和順方可及之耶?」應之曰:「外形?已和順,自無大喘疾息,亦可謂調息。然呼吸猶粗,緩急亦未甚均。沉靜之工未加,?輕燥之失難除。但初學者,外形尚未和順,驟而語以伏氣,則形之與氣,不能相得,徒?意念,更生扞格,將至無益有損。學戒躐等,理不誣已。若外形已臻和順,不復求進,亦無須更講伏氣。若復求進,必入深細。?趨深細,二患亦來。是以伏氣之功,不可不講也。」
養生第十二
養生之術,古有導引。莊子、刻意篇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李頤注云:「導氣令和,引體令柔。」華陀亦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榖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輓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此皆導引家之精義也。惟太極拳,貴和致柔,動而不極,悉合導引之方。則雖為弁術,固具導引之精義焉。雖然,猶未也。導引止於養形耳。太極者,亦以養心。夫其自外而及內,至於內外兩忘,則可以心普萬物而無心,情順萬事而無情,於養形也何有?昔者,唐仲俊,少時讀千字文,于心動神疲而有悟。平生未嘗動心也。故年至八十五六,猶極康寧。(事見陸游、老學庵筆記。)彼得不動心之一瑞,尚能若是其壽。況于形氣交養,而歸于正心凝神者哉。是則引年之本矣。
序志第十三
太極拳者,以弁術為主;亦兼導引之術。不知創之者為誰。明末,王介祺有太極連環十三刀法。以太極為者,用於技擊,始見此書。不知其時已有太極拳否也。在清、乾隆間,山右、王宗岳,始以太極拳法,授溫縣、陳氏。今之傳太極拳者,皆源出于此。宗岳又撰論一篇,?次舊文,纂成拳譜。幵、厥後,永年、武河清、禹襄,李經綸、亦畬,續有著述。言非茍作,論不虛生,其領攝本宗,嬴埒枝緒,精矣。然語間難知,又未能區入曲詮。余嘗撰新論六篇,綜而貫之,條而理之。資于物理、生理、心理,以闡厥義,自謂頗明暢矣。由今觀之,說多疏淺。于時,造詣未測玄奧,難為究竟之談也。乃更製發微十二篇,差擇眇恉,提挈凡要。誠得其意,可以會夫宗極矣。其達諸正心,成德,非附會也。理自可通,道自可由也。十二篇中,上五篇,主言義;下七篇,主言法。法之中有義焉,義之中,法存焉。讀者善察之而已。雖然,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孰是得意而忘言者,庶幾為卜梁倚吾其為女偊可也。
太極拳發微
各太極拳大師傳世之經典文章
前往
- 武少林活動公告區
- ↳ 總教練專文
- ↳ 關於武少林
- ↳ 少林專欄
- ↳ 合氣道專欄
- ↳ 武少林活動記錄
- ↳ 武術隨想
- ↳ 武少林資訊
- ↳ 武少林活動公告
- ↳ 武少林行事曆
- ↳ 武少林大事紀
- ↳ 武少林活動故事
- ↳ 劇團演出記錄
- ↳ 比賽研習公告
- ↳ 武術新聞專區
- ↳ 訪客留言
- 合氣道專區
- ↳ 武少林合氣道專區
- ↳ 合氣道筆記
- ↳ 基本動作與觀念
- ↳ 合氣道防身應用技術
- ↳ 合氣道研究
- ↳ 國際段位資訊
- ↳ 合氣道晉段論文
- ↳ 合氣道研討會專區
- ↳ 道祖語錄
- ↳ TOTAL AIKIDO
- ↳ 合氣道技術討論區
- ↳ 合氣道經典文章、人物
- ↳ 合氣道心得
- 太極拳專區
- ↳ 羅漢功
- ↳ 太極推手
- ↳ 太極劍
- ↳ 太極散手
- ↳ 太極桿
- ↳ 武少林太極拳專區
- ↳ 陳景俊太極筆記
- ↳ 太極拳理討論
- ↳ 太極拳經典文章
- ↳ 太極拳技術討論區
- ↳ 太極拳學習心得分享
- ↳ 形意八卦專區
- ↳ 形意拳資料
- ↳ 八卦掌資料
- ↳ 形意拳技術討論區
- ↳ 八卦掌技術討論區
- 少林拳專區
- ↳ 工字伏虎拳
- ↳ 豹形拳
- ↳ 鶴形拳
- ↳ 蛇形拳
- ↳ 遊龍刀
- ↳ 燕青刀
- ↳ 崩步
- ↳ 復興拳
- ↳ 少林拳經典文章
- ↳ 少林拳技術討論區
- ↳ 北少林長拳
- ↳ 螳螂拳
- ↳ 孫臏拳
- ↳ 洪拳
- ↳ 其他少林拳術
- ↳ 少林拳譜、拳經、器械譜、歌訣
- ↳ 少林器械拳譜、歌訣
- ↳ 少林拳學習心得分享
- ↳ 武術隨筆_陳奕廷
- ↳ 武林傳奇
- ↳ 傳奇人物
- ↳ 武林拳術
- ↳ 武林典故
- ↳ 武術影片欣賞
- ↳ 練功專區
- 蹲潛武術劇團
- ↳ 團員留言板
- ↳ 表演暨排練
- ↳ 排練記錄
- ↳ 網站工作
- ↳ 劇團演出劇照
- ↳ 學會活動照片
- ↳ 武少林影片分享
- ↳ 道場練功照片
- ↳ 理監事照片
- ↳ 合氣道影片